哭刘蕡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天帝高高在上,天门紧闭,更不派神巫下凡来问一下刘蕡您的冤情。

自从去年春天与您在黄陵分别后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再也没有见面,一别之后,等来的竟是您客死浔阳的噩耗。

我此时只能像潘岳一样空作哀诔之文,却无法为您招魂使您起死回生。

刘蕡您平生高风亮节,于我亦师亦友,我不敢与您同列,更不敢在寝外哭悼亡灵。

注释

刘蕡(fén):字去华,昌平(今北京昌平县)人。唐敬宗宝应二年(826年)进士。李商隐的友人

深宫:一作“深居”。九阍:九重宫门。

巫咸:传说中的古代神巫。

黄陵: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春涛隔:言去年黄陵别后,方历一载。时商隐在长安,与蕡所处之地遥隔大江,故云“春涛隔”。

湓(pén)浦:指江州,即浔阳,今江西九江。刘蕡可能卒于此地。书:此指讣书。从江州传来刘蕡的死讯,正是秋雨降落之时。

安仁:西晋潘岳的字,他长于写作哀诔文。此句以潘岳自喻,说自己只能空作诗文以致哀悼。诔(lěi):古代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的文体。

招魂:《楚辞》篇名,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屈原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

风义:风度节义。此谓以交情而论,我们是朋友;但以风骨气节而论,我则敬之为师。

同君:与您一样,作为同辈。寝门:内室的门。《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说:“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即师重于友之意。商隐敬重刘蕡的为人,所以说不敢自居于朋友之列而在寝门以外哭吊他。

赏析

  首联寓言刘蕡被冤贬的情景:高高在上的天帝,安居深宫,重门紧闭,也不派遣巫咸到下界来了解衔冤负屈的情况。这幅超现实的上下隔绝、昏暗阴冷的图景,实际上是对被冤贬的刘蕡所处的现实政治环境一种象征性描写。比起他另外一些诗句如“九重黯已隔”、“天高但抚膺”等,形象更加鲜明,感情也更加强烈。诗人的矛头,直接指向昏聩、冷酷的“上帝”,笔锋凌厉,情绪激愤,使这首诗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中。

  颔联从去年春天的离别写到今秋的突闻噩耗,大中二年初春,两人在黄陵离别,以后就一直没有再见面,故说“黄陵别后春涛隔”。第二年秋天,刘蕡的死讯从浔阳传来,故说“湓浦书来秋雨翻”。这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具有鲜明而含蕴的意境和浓烈的感情色彩。“春涛隔”,不只形象地显示了别后江湖阻隔的情景,而且含蓄地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春涛”的形象,更赋予这种思念以优美丰富的联想。“秋雨翻”,既自然地点明听到噩耗的时间,又烘托出一种悲怆凄凉的气氛,使诗人当时激愤悲恸与凄冷哀伤交织的情怀,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得到极富感染力的表现。两句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伤。感情先由上联的激愤沉痛转为纤徐低徊,又由纤徐低徊转为悲恸激愤,显得波澜起伏。

  前幅由冤贬到死别,在叙事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抒情成分。后幅转为直接抒情。颈联以擅长作哀谏之文的西晋作家潘岳(字安仁)和“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而作《招魂》的宋玉自喻,说自己只能写哭吊的诗文深致哀悼,却无法招其魂魄使之复生。两句一正(只有……能)一反(何曾……解),相互映衬,有力地表达出诗人悲痛欲绝而又徒唤奈何的心情,下句尤显得拗峭遒劲。

  尾联归结到彼此间的关系,正面点出题中的”哭”字。刘蕡敢于和宦官斗争的精神和鲠直的品质,使他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获得很高的声誉和普遍的崇敬,当时有声望的大臣牛僧孺、令狐楚出镇襄阳、兴元时,都辟刘蕡入幕,待之如师友。诗人和刘蕡之间,既有多年的友谊,而刘蕡的风采节概又足以为己师表,所以说“平生风义(情谊)兼师友”。《礼记·檀弓上》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诗人尊刘蕡如师,所以说不敢自居于刘蕡的同列而哭于寝门之外。这两句,不但表达了侍人对刘蕡的深挚情谊和由衷钦仰,也显示了这种情谊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正因为这样,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思想意义就远远超越一般友谊的范围,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诗人的悲痛、愤激、崇敬与同情也就不只属于个人,而具有普遍的意义。直接抒情,易流于空泛、抽象,但由于诗人感情的深挚和表达的朴素真切,则显出深沉凝重的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初闻刘蕡病故的噩耗而作。刘蕡的卒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冯浩《李商隐年谱》定在会昌二年(842年),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则定在大中三年(849年)秋。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此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飘蓬多塞下,君见益潸然。迥碛沙衔日,长河水接天。
夜泉行客火,晓戍向京烟。少结相思恨,佳期芳草前。
独上七盘去,峰峦转转稠。云中迷象鼻,雨里下筝头。
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君今在城阙,肯见此中愁。
八月萧条九月时,沙蝉海燕各分飞。杯盂未称尝生酒,
砧杵先催试熟衣。泉漱玉声冲石窦,橘垂朱实压荆扉。
无过纵有家山思,印绶留连争得归。
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潘杨称代穆,秦晋忝姻连。
风云洛阳道,花月茂陵田。相悲共相乐,交骑复交筵。
始谓调金鼎,如何掩玉泉。黄公酒炉处,青眼竹林前。
故琴无复雪,新树但生烟。遽痛兰襟断,徒令宝剑悬。
客散同秋叶,人亡似夜川。送君一长恸,松台路几千。
陇头梅半吐。江南岁将暮。闲窗尽日将愁度。黄昏愁更苦。
归期望断,双鱼尺素。念嘶骑、今到何处。残灯背壁三更鼓。斜风吹细雨。

清泠寒涧水,窈窕青山阿。昔贤有幽尚,眷言此婆娑。

事往今几时,高轩绝来过。学馆空废址,鸣弦息遗歌。

我来劝相馀,杖策搴绿萝。谋野欣有获,披图知匪讹。

永怀当年盛,莘莘衿佩多。博约感明恩,涵濡熙泰和。

凄凉忽荒榛,俯仰惊颓波。发教逮纲纪,喟然心靡它。

伐木循阴冈,结屋依阳坡。一朝谢尘浊,归哉硕人薖。

早正中闱妇道成,曾裨内禅母仪新。
如今永与勋华主,共享千春及万春。

浩荡君才江汉浮,鱼龙沙石尽从流。岂徒小我吞如芥,更使前贤放一头。

集凤文章遗旧省,垂虹烟水澹新秋。图书跌宕应忘老,莫为悲伤岁月愁。

君王厌丝竹,鸣屟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习宦非我长,官久计转拙。遭斥还田庐,获与初念协。

树艺良有期,农事固堪悦。飘飘绿原风,皛皛明川月。

披襟恣吾适,既夏不知热。回思行役日,寒暑靡得辍。

疏懒古虽鄙,任性亦可率。膏畴矧丰蔚,积潦复凄冽。

白日皎在兹,停云静如结。为谢二三子,努力慰衰劣。

过江人暮经年事,镫床重话秋雨。北风驱雁暂成行,飞泊寒筝柱。

伴独客、零宫断羽。天涯惟有啼鹃苦。漫浪说浮家,冷梦落、沧波几队,白鸥同住。

长记堕策吹尘,浮云蔽眼,上东门外歧路。剩烽惊断后归魂,呜咽铜驼语。

笑一夕、枯槎倦渡。腥尘还傍蛮江去。要故人、登临倦,自结春帆,素馨开处。

一生多恨瘦纤纤,染尽春华绿试圆。十二楼台寒怕雨,九重宫殿煖愁烟。

城边放客寻花路,溪畔留人载酒船。莫向坝陵桥上望,白云流水旧山川。

辞乡不觉远。
欢寡忧自繁。
何用慰秋望。
清烛视夜翻。
衰病自怜无酒趣,尘容犹赖有诗情。

珠帘个个等閒看,富贵山中不作难。碧玉鸣溪微捲沫,银河挂壁忽增寒。

三来不爱眼前绿,七漈终逢雨后宽。石碇石桥皆渡罢,依然飞雪绕栏干。

我听风篁是梵音,如何俗耳等闲闻。
自来击处无人会,千古知心只此君。
轻有鹅毛体,白如龙脑香。琼笋缀飞桷,冰壶鉴方塘。浑如瑶台阆苑,更无茅舍蓬窗。画阁自有梅装。贪耍罢弹簧。
鼓舞沽酒市,蓑笠钓鱼乡。遐观自乐,吾心何必濠梁。待乔木都冻,千山尽老,更烦玉指劝羽觞。

养拙藏愚春复春,清朝未达自嫌身。

谁知野性真天性,忘却平津是要津。

但有壶觞资逸咏,耻将名利托交亲。由来人事无常定,况是人间懒慢人。

身随所寓贫何害,浓酒三杯落日残。半醒却来桥上坐,乾坤容我一人閒。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