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暮春时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盈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著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别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
刘禹锡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花的品格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与变法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
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推秦岛五更潮。
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故里沧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
人衰马亦老,不踏长安道。筋力渐疲羸,鞍鞯谩华好。
见我勿嘶鸣,为尔动怀抱。无复矍铄时,去去饱丰草。
一水分流西复东,画船随水去匆匆。晚风鼓角增悲壮,高垒营屯足长雄。
粮道已无清口应,舟师会把朔庭空。眼中方略全图在,未肯轻将属画工。
君不见遗子韦侯只一经,相门出相那在金满籯。
又不见燕山教子以义方,灵椿老去五枝丹桂芳。
破散钱堆一百屋,紫微不愿有子如窟郎。陷为天下轻薄子,伏波不愿有子学季良。
身前身后事茫茫,我恤我躬犹未遑。长把贤愚挂怀抱,请看积善之家遗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