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花凋谢之后牡丹才开始吐芳露蕊,她被人唤作百花之王。
所有人都夸它的花姿天下第一,百花之中香艳无双。
残红:凋落的花。
竞夸:夸耀争竞。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著有《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这首诗,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只是夸奖牡丹“一花独放,独香天下”的好词而已。私下以为,鉴赏文学作品,一定要从作者的身份乃至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思量、细琢磨,方有心得。
大家知道,皮日休,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家庭,对晚唐黑暗现实不满。他认为“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鹿门隐书》)”他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国君如“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原始》)”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军。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他曾把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奉为“圣人”。他说:“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由此,可看出他对农民起义领袖的敬慕之情。
这首歌颂牡丹的诗,从表面看,他赋于牡丹以坚强的性格,描写它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独放,花中称王的高大形象和气魄,颇似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题旨。黄巢写自己敢于藐视李唐王朝,决心推翻李唐王朝的气魄。皮口休这首《牡丹》诗,又似在通过花王牡丹暗示农民起义领袖,从而歌颂黄巢敢于反抗现实称王天下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落尽残红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们引向一个春色将阑的尾声世界,使人看到落红遍地,一片残败狼藉的景象,让人感到落红难缀,惋惜春天即将逝去。但正是在这春色将阑百花齐谢的晚春时节,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这何尝不是唐王朝病入膏肓,濒于土崩瓦解的来世,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长安称帝的现实写照呢?
“佳名唤作百花王。”次句紧承上句意脉,诗人像称黄巢为“圣人”一样,同样认为牡丹花能在“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晚春世界,吓人地生气勃发,吐蕊怒放,要稳占春光。它应该登上花王的宝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竞夸天下无双艳。”这句写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表面上称赞:“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实际上是对“冲天大将军”黄巢的极口赞扬,也是人民竞夸起义领袖的心声。
“独立人间第一香。”这句承上句写花美,而进一步写花香,也暗合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句意。诗人认为牡丹不仅花色绚丽,端正大方,极富大国风度,有“国花”之称,而且是香飘天下,花香万里。又因牡丹开放,时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谢之时,故诗人极口赞扬只有牡丹巍然独立,一花独放,独香天下,是人间第一花香。
日月行天机,无意作炎夏。百巧求一凉,勤我晨及夜。
君子有四时,盍归扫吾舍。
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
问青青,河畔草,能得几时好?春去难留,镜掩鸾空老。
凄凉深院黄昏,新愁陈恨,趁风雨、一齐来到。
雾云杳,漫有千丈游丝,那堪系残照。罗幕寒生,哽咽子规叫。
断肠只是缘愁,柔肠数寸,怎禁得、许多烦恼。
总为风尘去住难,黄金台上醉相看。翛然落日离歌起,忽尔燕山白雪寒。
閒中日月静中过,孤竹清风柳下和。文解送穷聊自剧,诗成泣鬼不须傩。
头颅种种遽如许,世态悠悠能几何。不朽只消贤子在,寻常名利孰为多。
芒鞋布袜罢春游,粉蝶黄蜂各自愁。傍老光阴情转切,惜花心性死方休。
胶粘日月无长策,酒对荼蘼有近忧。一曲山香春寂寂,碧云莫合隔红楼。
华圃倚崇墉,飞观凌白日。招寻偶同游,登陟遂閒逸。
逍遥览芳茜,结构转幽密。亭深碧筱茂,倚挺丹泉溢。
虚旷周远阡,岧峣促危膝。回飙洒窗牖,朗咏散缥帙。
仙依李郭棹,绮振王杨笔。慕往叹暌离,俯来继前述。
忧伤感蜉蝣,局促展蟋蟀。勿为逝波惜,且共赏瑶瑟。
晚来寻小寺,直在古城间。石路斜通市,禅房远见山。
夜中孤客到,月下一僧还。静礼无生法,空门不记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