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在漫长的砧夜里,长安城中的妇女在精美的捣衣石上捣捶着衣服。
从香杵与锦石碰撞发出的捣衣声,能知道距离的远近,砧声一声声地传来,十分凄凉
七月初七,银河分外灿烂;八月十五,月光分外明亮。
丈夫在边关,音信已经断绝,思妇夜里难寐,在鸳鸯楼上寂寞地望着天上的天狼星。
注释
捣(dǎo)衣:古人制作衣裳,先将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木杵敲打使之柔软以便缝制。
佳人:年轻美貌的女子,此泛指妇女
锦石:精美的捣衣石。
流黄:黄色的丝织品,这里指衣料。
香杵(chǔ):用香木制成的捣衣木棒。
纹砧(zhēn):有花纹的捣衣石,即上句所说的“锦石”。
近远:距离。
传声递响:砧声一声声地传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在这天夜晚渡河相会。
长河:天空中的银河。烂:灿烂。
中砧: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砧节”,中砧节的时候明月满弦,月光明亮。中国古代习俗常常以中砧为佳人团圆的日子,古诗中也常用中砧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光:这里作形容词用。
蠮(yē)螉(wēng)塞:居庸关的别名,又名军都关,古时九塞之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因关上筑土室以观望,状似蠮螉用土筑起的蜂房,故称。蠮螉,是细腰蜂。
候雁:本指随节令变化而迁徙的大雁,此出代指音信。
鸳鸯楼:本指汉朝未央宫中的鸳鸯楼,这里代指捣衣女子所居住的地方。
天狼:星宿名,中国古代的人们以为此星出则有战事发生。

赏析

  该诗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捣衣女子对出征边塞丈夫深切思念之情,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归来团聚的急迫心情。全诗五七言杂用,笔法含蓄细腻,意境优美,辞藻华丽。

  前四句为第一层, 主要是运用客观描述的方法,来反映妇女们给丈夫缝制衣裳时轻捣布帛的凄凉忧伤情景。

  诗一开始,通过交代捣衣的地点、时间、人物,把读者引入一种特有的凄凉境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长安城中,时间是砧天的夜晚,人物是美丽的女子,她们正在精美的捣衣石上用木棒轻捣黄色的布帛,使之柔软,准备为离家远戍边塞丈夫缝制御寒的衣裳。首句的“砧夜长”,一个“长”字写出了女子的无限惆怅,她们的日子是多么难熬,有着度日如年的感受。第二句用了许多修饰词,“佳人”写出了女子的年轻美貌, “锦石”写捣衣石的精美, “流黄”是借代词,指黄色的布帛鲜艳漂亮。男耕女织本是中国劳动家庭的合理分工,砧夜里美貌的女子在精美的捣衣石上轻捣丝帛,这本来是一幅意、境俱美的织妇画, 富有强烈的审美意义,然而长夜难熬,却使这美好的生活带上了凄苦悲凉孤独寂寞的气氛和色彩。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来突出妇女为远戍边塞丈夫捣衣时所引起的思念之情,音调凄婉,颇有情韵。

  接下去的两句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写捣衣声:妇女们捣衣的声响有远有近, 次第传来,十分凄凉。如果说前两句是叙写一位美貌女子捣衣时的凄苦和寂寥,用词还比较含蓄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推而广之,写众多的妇女都在为丈夫赶制御寒的戍衣,砧季的到来,预兆着天气马上就要变冷了,妇女们一边捣布,一边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从这远近传来、次第错落的捣衣声中,不仅可以听到她们的哀怨, 而且可以听到她们的泣诉!也许她们正是用响亮的捣衣声来掩盖自己的悲苦泣诉!这彼起此伏的捣衣声互相响应着,表现出她们对战争的愤怒抗议。

  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抒情,表现妇女们对远戍边塞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七夕长河烂, 中砧明月光”,这一联是五言诗句。 银河星系是人们肉眼看见的星座最多、光彩灿烂的星系,所以这里说“长河烂”;中砧节的时候明月满弦, 月光明亮, 古代习俗常常以中砧为家人团圆的日子, 古诗中亦常用中砧明月寄托相思之情。所以这两句诗即是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和中砧家人团圆的习俗,来反衬出捣衣妇女的独居凄凉相思之苦。

  最后两句“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寓意更加明确。前面一句蕴含着两层意思: 一层指天气渐渐冷了, 一年又将过去, 寓意着丈夫的戍役遥无期限; 一层是说守戍边地的亲人绝断了音信,死活不得而知,妇女们想念得更加焦虑凄苦。后面一句的意思是说,妇女们在居处的楼上观察天狼星的动向, 盼望着边塞战争已经停息,侵略者已被击退,丈夫能够早日回家来团圆。

  这两层意思之间,密切联系,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创作背景

  温子升所生活的时代,在南朝正是齐梁时期,他所作诗文颇善模仿南朝,这首诗(《捣衣》)就是模仿南朝宋谢惠连的《捣衣诗》而作。
(495—547)北魏济阴冤句人,字鹏举。自云为晋温峤之后。博学善文章。初为广阳王元渊贱客,教诸奴子书。孝明帝熙平初,对策高第,补御史,台中文笔皆出其手。孝明帝正光末,随元渊镇压六镇起事,为东北道行台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孝庄帝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孝庄帝诛尔朱荣,子升参预谋画。尔朱兆入洛,惧祸逃匿。孝武帝永熙中,复官侍读,兼舍人。后领本州大中正。东魏时高澄引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疑其知元仅等谋反,投之晋阳狱中,饿死。子升文笔,当时已传于江南,为梁武帝所称,又远传至吐谷浑。今有《温侍读集》明辑本。
  猜你喜欢
空门寂寂澹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
卧向白云晴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世故他年别,心期此夜同。千峰孤烛外,片雨一更中。
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自怜驱匹马,拂曙向关东。
山泽多饥人,闾里多坏屋。战争且未息,征敛何时足。
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何况假一官,而苟求其禄。
近年更长吏,数月未为速。来者罢而官,岂得不为辱。
劝为辞府主,从我游退谷。谷中有寒泉,为尔洗尘服。

已换春衫别后衣,此心长共白云飞。高堂寿酒年年事,趁取榴花及早归。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南山削秀蓝玉合,
小雨归去飞凉云。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
郑公乡老开酒尊,坐泛楚奏吟招魂。

岧峣飞观决层云,主意全倾合坐宾。谈笑龙冈下白日,衣冠麟阁识功臣。

欲穷人目逢山好,未老秋容到酒醇。忍对南鸿问寥廓,沉冥谁是蜀庄珍。

春游好,最好傍湖行。八字画船齐拢岸,一群蕃马自归营。

镫火满高城。

雁断秋空一纸书,旅人惆怅意何如。夜深自起当轩坐,明月萧萧落碧梧。

举举谁氏儿,行年十四龄。父祖耕田夫,奇儿期有成。

谓儿似不凡,令儿来受经。入门叩所业,历历如可听。

《书》《诗》《春秋》《礼》,上口略不停。状貌亦修饬,乍见喜还惊。

徐徐授之业,乃大不中程。外惠中则乾,天荒块顽冥。

自儿登我堂,倏忽裘葛更。家贫礼数勤,馈问必洁精。

袖中吉贝布,纤白六丈赢。云出慈母手,束脩聊自行。

再拜谢主人,此情非所宁。贫家六丈布,绩织冬春并。

晨霜纺砖白,宵雪篝镫青。儿学不寸进,孤汝贤母情。

吾何德之堪,言之面颜赪。人生于天地,小大各有营。

士农工与商,执一可以生。儿生家世农,曷不返归耕。

居处朴以敦,孝友父与兄。何必读书诗,然后成名声。

汝师家虽贫,短褐犹蔽形。还儿双匹布,哽咽还涕零。

东家火树夜光飘,堂上春寒向晚消。楚舞吴歌盈耳目,千金一刻度良宵。

采莲度横塘,荷花远近香。
花间擘莲子,多半是空房。
江边野花不须采,梁头野燕不用亲。
西施本是越溪女,承恩不荐越溪人。
帆力劈开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官閒无事好飞觞,醉里吟诗想得忙。见说京江水清滑,只今谁是杜秋娘。

日暮东风吹客衣,水光春色弄晴晖。野桃无主清江渡,山雨初收白练飞。

小洞玉淙淙,琳琅石几重。
花枝自流出,芒郤觅无踪。
怪气时冲壁,泉声或乱钟。
人言风雨日,咫尺有蛟龙。

回头恋翠峰,云与烟相袭。

玉山树色倚青冥,洒阁风微酒易醒。
移席绝怜江柳碧,钩帘更爱竹书青。
白云尽日春团盖,灵石何年夜陨星。
却笑虎头痴绝甚,尽将诗句写秋屏。

青青古柏插苍穹,写出丹里半岭红。双悬古井分清浊,独镇天中馘寇戎。

洪武最先龙虎战,宋家漫说赵韩功。清流一派停公旆,百万雄兵谁与同。

白雁联翩起朔方,云烟万里更微茫。体轻似怯金河冷,声急翻愁玉塞长。

阵过中宵迷月色,影流平渚乱波光。那堪早信横秋度,摇落蒹葭夜夜霜。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