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句命意双关,构思精巧。时当暮春,故说“春色难留”;美人将去,故说“春色难留”。想留住春色而无计挽留,便引起“愁”和“恨”。酒,原是可以浇“愁”解“恨”的,杯酒以深(应作“满”解)为佳。晏几道《木兰花》写“春残”,就说“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可是而今不仅“春色难留”,而且“酒杯常浅”,这又加重了“愁”和“恨”。于是用“更旧恨新愁相间”略作收束,又引出下文。“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是预想酒阑人散之后绵绵不断的“愁”和“恨”。夜深梦飞千里,却被风声惊醒。五更既过,天已破晓,放眼一看,残花被风吹落,春色已渺不可寻。于是不胜怅惘地说:庭院竟成这般情景!
下片开头,以“几更风流,几般娇懒”正面写美人。作者作词之时,她还在“席上”。可是在词中,已驰骋想象,写到别后的“千里梦”,那“风流”,那“娇懒”,已经空留记忆。而留在记忆之中的形象又无法忘却,这又频添了多少“愁”和“恨”。因而继续写道:“问相见何如不见?”
燕飞、莺语,本来既悦目又悦耳。可对于为相思所苦的人来说,“燕飞忙,莺语乱”,只能增加烦恼。这两句,也不是写“席上”的所见所闻,而是承“千里梦”,写枕上的烦乱心绪。“恨重帘不卷”,是说人在屋内,重帘遮掩,不但不可能去寻觅那人,连望也望不远。望不远,还是要望,于是望见帘内的屏风。“翠屏平远”一句,比较费解,但作为全词的结句,却至关重要。“平远”,指“翠屏”上的图画。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有《秋山平远图》,苏轼题诗云:“离离短幅开平远。”是说画幅虽小,而展现的境界却十分辽阔。辛弃疾笔下的那位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想念美人,正恨无人替他卷起的重重珠帘遮住视线,而当视线移向翠屏上的江山平远图,便恍惚迷离,以画境为真境,目望神驰,去追寻美人的芳踪。行文至此,一个情痴的神态,便活现于读者眼前。
以望画屏而写心态,词中并不罕见。例如温庭筠《归国遥》云:“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赵令畤《蝶恋花》云:“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都可与辛词“翠屏平远”参看。
这是一首和杜叔高的词。杜叔高名杜斿,金华兰溪人。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春,以访辛弃疾于铅山,互相唱和。这首《锦帐春》和《上西平·送杜叔高》、《浣溪沙·别杜叔高》、《玉蝴蝶·追别杜叔高》、《婆罗门引·别杜叔高》等词,都作于此时。
精神秀发真狮子,耸壑昂霄似出林。击竹有声先了悟,拈花微笑已知音。
新诗富健疑披锦,妙字清奇不换金。往往秋高又飞锡,白云来去本无心。
涔涔一夜雨,皎皎百年心。岁路无多日,僧床有剩衾。
长卿空涤器,季子漫多金。赖有绨袍旧,春风定可寻。
人生惟别苦,洒泪出庭闱。骨肉此身远,风尘何日归。
势难营菽水,情岂恋轻肥。前路苍茫极,伤心问素衣。
昔破交夷尚少年,秘经曾自白猿传。一军尽署沧溟里,百战常居士卒先。
龙为求群窥剑匣,蜃因吐气护楼船。寻常啮齿非无为,不荡三韩誓不旋。
高鹜远眄,至彼朔方。烟尘野合,关塞悠长。接流浣海,托邻毡乡。
悲笳夜呼,春草旦黄。坚冰蔽道,车顿马伤。言念君子,忧思不忘。
南城土垣故不塌,西宫渠水自相通。野芦花侣杨花白,蕊木叶如枫叶红。
落花无限数。飞鸟排花度。禁苑至饶风。吹花春满路。
岩前片石迥如楼。水里连沙聚作洲。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
分流绕小渡。堑水还相注。山头望水云。水底看山树。
舞馀香尚存。歌尽声犹住。麦垄一惊翚。菱潭两飞鹭。
飞鹭复惊翚。倾曦带掩扉。芳飙翼还幰。藻露挹行衣。
江山入眼昔无殊,只有人事堪嗟歔。权门杂沓行苞苴,屠儿贩客纡青朱。
梵仪膜拜参浮屠,痴儿娇子不识书。淫坊博塞为欢娱,金章下堂揖老胥,老胥分庭抗士儒。
身裹道衣臂佛珠,岁时入谒何易于。羊肩斗酒清而腴,酬酢偃蹇以字呼。
官家赤子元何辜,一毫枉直凭青蚨。十八年前此事无,作诗一笑君应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