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昨夜宝刀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
易水缓缓流淌,天青草绿,山河依旧,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注释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全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将怀古咏史紧密结合时事与胸中报国热忱,是此诗最大的特色。诗人由易水想到古代的英雄荆轲,想到他慷慨赴死的壮举,油然激起自己奋发向上的豪情斗志。

  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全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诗怀古感今,明朗显豁,语言流畅,把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抒情融于深沉的咏史之中,洋溢着磊落不平之气。这种忧国忧民悲壮忧郁的诗格,正是晚明爱国诗作的主旋律。

创作背景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诗人母丧服满,这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由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猜你喜欢
断蝉高柳斜阳处。池阁丝丝雨。绿檀珍簟卷猩红。屈曲杏花蝴蝶、小屏风。
春山叠叠卷波慢。收拾残针线。又成娇困倚檀郎。无事更抛莲子、打鸳鸯。
蛮乡俟天形,畏蠚复惮暑。
梦甥来万里,竹响风动宇。
如今真似梦,相对别恨吐。
平生窘执辔,白面力如虎。
谁令斗指日,江使堕渔罟。
桃僵李为仆,遗佩满江渚。
常忧抱石死,无复脚踏土。
哪知徼时愿,起废遇明主。
旷调已远迹,未用矜杜举。
但忧世议隘,亡弓不亡楚。
吾甥学孔子,况乃父母鲁。
如闻四门闢,未信遡洄沮。
上书闵魃旱,膏以神灵雨。
北海自有人,高丘岂无女。
尔壮观尔能,吾归固吾所。
期甥二儿上,馀子不足数。
何以喻我心,酌此湘吴醑。

单衣白袷帐乌纱,寒暖时时十度差。冬亦非冬夏非夏,案头常供四时花。

煌煌六世学,兀兀门亦专。
耕道宜有秋,而我适旱乾。
疏鬓日月迈,破衣霜雪单。
谁谓四海宽,已觉一饱难。
失计堕簿领,署判手为酸。
皇家挈天纲,昨下如纶言。
冷眼看匠手,雌黄英俊间。
华堂玉尘动,绣帘香鸭残。
为国得一人,可使天下字。
当时呼画师,我愧宁不然。
策勋径投笔,守志甘抱关。
渥洼万里心,束刍老厩闲。
岂无苜蓿盘,可以羞晨餐。
岂无芰荷衣,可以备祁寒。
天地日莽苍,逢辰谅多艰。
世既不吾与,不去良亦顽。
摇摇故山心,长风动旌旃。
君今门下士,良庄满人寰。
与我各相去,何啻一小千。
异时白云邸,仰君分酒钱。
富贵无相忘,勿徒况永叹。

十载家艰恨未消,又持手版仕昏朝。已知定乱功难就,犹幸临危节可要。

忠血数班沾藻火,英名千古迫云霄。一杯欲酹祠前土,野鹤昂藏未易招。

今日小寒节,雷雨互相奔;雷声如伐鼓,雨水若倾盆。

阴候合严凝,阳气反吹喷;造化节宣理,田家熟讨论:谓今大发泄,入春必膏屯。

惜此麰麦苗,芊芊满平原;秀实未可保,何以足饔飧。

吾家倍八口,闻之欲断魂。况乃时令忒,天心类晦昏;

生民乱未已,岂独忧田园!戚戚怀悲悯,孤情孰与言?

文昌宫里柳依依,谁折长条赠我归。雨润紫泥昏诏墨,风吹红蕊上朝衣。

玉堂燕子应先入,朱阁杨花已半飞。寒食未过春景熟,好同天陌去騑騑。

蕤宾布序逢良月,条达延祥记令辰。
仰奉椒涂宣内治,永昭芳誉冠虞嫔。

落日苍苍烟树林,渚鸥沙鸟更浮沉。过湖未远犹空阔,不见遥山出寸岑。

小轩閟幽寂,回阑碧筠护。寒色晴袅池,垂稍晓萦露。

阴凝讶烟积,籁起知飙度。瑟瑟含夕清,萧萧淡秋素。

不有虚心人,何由同岁暮。

离思方萧索,况复暮秋馀。衰兰空委露,残荷已委渠。

独忆西风宴,还伤北涧居。忧来绕庭树,閒拈坠叶书。

霜露日凄凄,园林烟景变。落日薄寒塘,斜日明秋甸。

陶尊湛清醑,瑶枕含幽怨。寂寞西窗下,时闻山鸟啭。

兴亡毕竟属男儿,贱妾何关国事为。从古诗人枉饶舌,总将倾国罪蛾眉。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道学方勤绩,亨途渐致身。
苍天倾我泪,今日丧斯人。
弟子群经富,先生一语真。
发挥馀事业,何处不书绅。

马度峰门春象明,鸟知人意散歌声。淡浓尽点山中景,活泼新添川上情。

东壁诗痕题石古,西岩花气逼怀清。醉馀漫立垂杨侧,吟眺莺梭锦欲成。

一溪瓜蔓流,渡者云可乱。屡涉途已穷,前临波始漫。

严严龙门峡,石破两崖半。沙浪深尺馀,湾洄触垠岸。

他山或澍雨,湍涨辄廉悍。顷刻漂车轮,羁络不能绊。

其源想非远,众水自兹滥。济浅抑何艰,虑盈疑及患。

峰阴转亭午,出险马蹄散。草路且勿驱,烟开望前馆。

风急蝉犹噪,秋深菊未花。小塍荒影逐溪斜。白水田枯,霜垄卧寒瓜。

出郭无多路,依山有几家。村农愁话缺桑麻。还自歌船,还自戏棚茶。

还自青帘人醉,倡女弄琵琶。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大头圆结抱,脑搭浅无多。丝路根根透,光明亮不摩。

西湖春色两堤花,阵阵莺声串柳芽。我本无心植杨柳,阴成都能夜栖鸦。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