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简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鉴赏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窈窕盘门西转路。残阳映带青山暮。最是长杨攀折苦。堪怜许。清霜翦断和烟缕。
春水归期端不负。依依照影临南浦。留取木兰舟少住。无风雨。黄昏月上潮平去。
锦鞯朱弦瑟瑟徽。玉纤新拟凤双飞。缥缈烛烟花暮暗,就更衣。
约略整环钗影动,迟烛顾步佩声微。宛是春风胡蝶舞,带香归。
每忆中林访惠持,今来正遇早春时。
自从休去无心事,唯向高僧说便知。
世事纷游尘,薄俗嚣鬭鹑。
手足谁鲁卫,肝胆多越秦。
独君先君子,父事吾先人。
我得从之游,义与同胞钧。
上而下四方,相依为齿唇。
閒尝道病殆,饮食药饵亲。
卓卓乎古道,难言但书绅。
今及其子交,知爱迈等伦。
不曰淡无味,如嗜千里莼。
其子又其孙,秀异良可珍。
架有万牙签,膝间又循循。
功名特土苴,学术要深淳。
工夫入细处,力行自忱恂。
推而致广大,直扶天地垠。
书积非易□,难欺是苍旻。
不观冬闭固,发为青阳春。
因知栽者培,根本前人身。
万事风絮尽,盛德修唯湮。
契稠无浪语,感旧还酸辛。
吾年七十近,不入时材揄。
眼昏惟内顾,遑知世妆新。
耳聋谢外闻,免饮聒者醇。
溪曲五亩园,安受闭户贫。
蔬畦野草径,月夕清风晨。
杖履携诸儿,俯仰时一巡。
残息尚可延,何幸里有仁。
岂无泰交期,得舆展转神。
远业归后主,我得为天民。
花公莫爱,四时俱好是长春。
曲径深丛枝袅袅。晕粉揉绵,破蕊烘清晓。十二番开寒最好。此花不惜春归早。
青女飞来红翠少。特地芳菲,绝艳惊衰草。只殢东风终甚了。久长欲伴姮娥老。

君入脩门才一见,我出脩门风刮面。归来急问有新诗,句句举似君不疑。

殿门握手冠缨绝,炯如云破瞻秋月。老怀勃郁久不开,为君倾豁情既竭。

君诗元自过黄初,古雅可敬丽可娱。诗坛端是一敌国,乃不自惜下取予。

向来交游半生死,悼往喜今同彼此。老夫懒性不便书,毛颖为君浴清泚。

圣贤何时同一中,纵谈社燕与秋鸿。芒鞋藤杖寻春风,天竺灵隐九里松。

古来乐事天悭与,怪珍未必逢良贾。即今又欲驾官船,淮水中流送归虏。

金山独上妙高台,再与海若相诙谐。归时藉手无一字,教君笑杀老诚斋。

筹笔门前芳草,回龙道上青山。万里犹能梦到,再游未信天悭。

前年城西作冶游,柳条拂盖花迷舟。
笑看明月问狂客,我举太白君当浮。
去年城西复偶住,酒伴家家邀即去。
东邻寺里花正开,半醉半醒游几度。
今年有花愁独寻,闭门三月卧春阴。
将军小队游何处,日暮空听车马音。
皋桥泰娘殊窈窕,为我唤来歌《水调》。
客愁草草不易除,世事茫茫本难料。
玉壶一双秋露倾,惟此可以忘吾情。
醉归共射草中石,笑劈弓弦霹雳鸣。

掺舟运盐张九四,白驹亭场树贼帜。万户告身拒不受,栋射三矢承天寺。

吴趋踞坐拓土宽,遂与元绝称天完。诸将偃蹇载乐器,樗蒲蹴鞠军中欢。

一炮飞空碎城堞,耳聩风谣黄蔡叶。锦衣银铠十条龙,万里桥边丧舟楫。

呜呼以身死国真英雄,江东不降宋钱俶,河西不归汉窦融。

妻刘亦挟丈夫气,齐云楼火通天红。

唧唧复唧唧,当户鸣促织。月中何所有,云是山桂枝。

此桂开花复结子,安得夜夜常不亏。君不见梁园酒一斗,钱十千,昔时信陵有宾客,不饮岂足称豪贤。

直须酩酊卧草泽,明日射猎睢阳川。

荐疏李誇精鉴,婿佳韦得贤侯。手如霹雳在同州。

不让当时谈薮。

但可称为劲草,莫教指作清流。归来绿野任沉浮。

这个家风耐久。

廿里芳原去路赊,环村老木郁槎枒。牧童归晚不吹笛,跨著閒牛数暮鸦。

浓妆耀日罗帏晓,鸦髻盘云金凤小。
春花一面恼人红,长恨海棠娇艳少。
绣被重重覆锦茵,麝脐龙脑香氤氲。
蜀弦新调作莺语,小莲频候羊车尘。
秋风吹散填河鹊,深情竟负良宵约。
化作妖云逐楚王,金鱼空锁重门钥。

胜游眼界隘寰区,如意声高缺唾壶。闻道上林花最好,又随春色到皇都。

蝶梦游扬卧碧纱,知君不赏玉钗斜。梦回起坐有佳思,乱触牙签书五车。

黑蝇着眼君勿嗟,学道乃得青莲华。商略此言当过我,樵青竹里为煎茶。

先生无酒自颜酡,笑掷人间玉叵罗。金谷楼台随地胜,铜人岁月入诗多。

邻翁重见三千履,春色分藏十二窝。为问东湖消息好,青衫催染楚江荷。

小楼连夜听春雨。空庭湿阴浓聚。石润青肤,风梳翠发,遥界斜阳归路。

寻芳几度。任点缀残红,落花如许。梦醒酴醾,水绵无意羂飞絮。

游踪层记共驻。认莲钩浅印,香径閒步。断碣㩻樯,危阑卧地,绕遍愁痕如缕。

青钱可数。待吹送东风,买春常住。绿字模黏,壁间留旧句。

风帘燕舞莺啼柳,妆台约鬓低纤手。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
门前行乐客,白马嘶春色。故故坠金鞭,回头应眼穿。
西园昔日多游從,回流屡泛户酒空。
前亭后亭草茵软,晓景晚景烟岚融。
角巾萧洒竹林际,履綦来往花际中。
时方偃蕃适四体,不料游宦如孤蓬。
数移五马临大屏,几怅二毛成老翁。
昨去邻封亦甚迩,祇限一水无由通。
锦城此举又远适,流觞雅会何时同。
钱塘山色望不见,稽山况在钱塘东。

苏门长啸后,谁复识孙登。齿砺南山石,心枯北海僧。

百年闲鹤立,千里困龙腾。却羡平湖雁,冥冥巧避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