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来人二首·其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十口之家一起分散离开,如今只剩我如孤雁南飞。
在荒废的寺庙里种菜充饥,生活贫苦还穿着当年沦陷时的旧衣。
豪华的府第里歌声钟声腾沸,战场上很少有探骑来回。
我就这样老死在福建,见不到皇上的车驾回归。
注释
离仳(pǐ):离别。
独雁飞:因与家人失散,成了失群孤雁。
老身:北来人自指。闽:福建的简称。
翠銮(luán):皇帝的车驾。

赏析

  这是一个从北方、从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故都及其附近荒凉景况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诗人没有出面铺叙事件、描绘场景,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可从北来人的叙述中体会出来。这样的叙事诗,显然是从杜甫“三吏”、“三别”一类的诗化出。这两首五律,记录了一个从金人统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泪控诉。

  第一首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被占后的状况。开头“试说”二字含义深婉,隐约透露主人公不愿说、不忍说的悲抑心境。从而表明他的诉说是应别人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一箭双雕,写说者也就写了听者。听者身居东南,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北方的骨肉同胞,急欲知道他们的近况;对于故都汴梁,更是魂牵梦萦,一往情深。面对这样的问讯者,“北来人”诉说着,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以致白发频添,忧伤至极。接着正面写东都,交代忧伤的原因。宫殿、铜驼,是都城内的景物,石马是北宋诸帝陵园中的景物。然而,陵园内的石马已残破不堪,长眠于此的北宋诸帝死后还要蒙受亡国之耻。官门外的铜驼倾倒在荒烟蔓草之中,回忆昔日的繁华景象,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一齐涌上心头,不禁泣下如雨。诗人选用这些最富特征的事物,涂以想象的浓烈色彩,对人于金人之手的都城面貌进行了艺术概括,用笔简洁而境界全出。“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上句一个“残”字显示了陵园的悲惨变化;下句一个“泣”字则寄托了京都居民的哀痛,彼此映照,情景相生,感慨万千,低回不已。故都虽已残破不堪,而遗民的复国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以致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不愿听信。那些旧日京师的妇女,如今虽已素发飘萧,境况凄凉,但衣着妆束仍是当年模样。故国之思,终未消歇。

  第二首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使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统治者以“岁币”换苟安,忘记了论陷多年的大好河山。诗人于是写下这组诗以抒悲愤。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猜你喜欢
双林彼上人,诗兴转相亲。竹里经声晚,门前山色春。
卷帘苔点净,下箸药苗新。记取无生理,归来问此身。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人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层云生夕霏,寒雨湿青嶂。
平生爱九九,谁谓不可伏。
盈盈黄鞠华,采采郁金鬯。
点检襟袖间,清芬固无恙。
门前秋阴阴,席春春盎盎。
惟余忧时心,忽忽未肯放。
迅商呼不来,午汗如翻浆。
道人空万缘,解后赞公房。
虚室千世界,圆满一钵囊。
碧云护兜率,白日照普光。
萧萧芦苇中,着此清净坊。
鉴师从西来,一喝登慈航。
唾手举慧刃,斫断烦恼韁。
邀我供煮饼,心地陡清凉。
官焙破苍璧,桃笙涨寒江。
从师问究竟,室西照残阳。
养儿徒养老,无儿生烦恼。
临老不见儿,不如无儿好。

云凝雨后翠张绵,隐露遥岑将近天。潭水龙吟吹白浪,丹崖穹处暮收烟。

画楼春弄东风软。灯山处处笙歌满。几点落梅花。侯家醉丽华。

歌声还唤酒。夜色频催漏。云幕掩嫦娥。清光不放多。

孤帆横渡破江烟,氐父山根泊画船。金粉远离尘世劫,楼台常浸水云天。

更无人觅披沙果,空有僧传解带缘。栏外萧萧秋雨歇,冲冠长啸忆当年。

昔我学鼓琴,豪气凌青天。轻笑此小技,何必师成连。

宝架翻旧谱,对谱寻冰弦。自弹数十弄,以为无差肩。

有客来劝予,因举庄生篇。时君方诵书,轮扁居其前。

释椎而入请,何故读残编。上古已久矣,不得见圣贤。

遗书糟粕馀,与道云泥悬。臣年七十秋,双鬓如垂绵。

斲轮固小巧,巧性非方圆。心手两相应,不能语子焉。

是知圣人道,安得形言诠。至今千载间,此论不可迁。

琴书纸上语,妙趣焉能传?不学妄穿凿,是为谁之愆。

今方谒弭君,服膺乃拳拳。相对授指诀,初请歌水仙。

吟猱不踰矩,节奏能平平。起伏与神会,态状如云烟。

朝夕从之游,琴事得大全。小艺尚如此,大道宁不然。

当年嗜佛书,经论穷疏笺。公案助谈柄,卖弄猾头禅。

一遇万松师,驽骀蒙策鞭。委身事洒扫,抠衣且三年。

圆教摄万法,始觉担板偏。回视平昔学,尚未及埃涓。

渐能入堂奥,稍稍穷高坚。疑团一旦碎,桶底七八穿。

洪炉片雪飞,石上栽白莲。佛祖立下风,俯视威音先。

忘忧西域时,师我求真筌。经今十五春,进退犹迁延。

望涯自退缩,甘心嗟无缘。将求无价宝,未肯酬一钱。

未启半篑土,欲酌九仞泉。美玉付良工,良工得雕镌。

良金不受冶,徒费炉韝煽。闻君近好琴,停烛夜不眠。

弹之未期月,曲调能相联。君初未弹时,曾不知勾蠲。

学道亦如此,惟患无精专。谁无摩尼珠,谁无般若船。

立志勿犹豫,叩参宜勉旃。他时大彻悟,沛然如决川。

毛端吞巨海,芥子含大千。瞬息一世过,生死相萦缠。

此生不得觉,旷劫徒悲煎。吾言真药石,疗子沈疴痊。

镜里湖光煖欲波,客情惆怅不能过。蓉花簇簇开岩岫,云片飞飞起鹳鹅。

载酒小船轻若苇,穿城夹膝小如梭。每因公事归来晚,无奈重楼月色何!

膺门早岁预登龙,俭幕中间托下风。敢谓弹冠烦贡禹,每思移疾避胡公。

论文青眼今犹在,报国丹心老更同。夜直沈迷坐东省,斋居清绝望南宫。

一溪晓绿浮鸂鶒,万树春红叫杜鹃。

一祷心香雨便晴,万家和气酿成醺。时方入到昭亭路,风已吹开叠嶂云。

话向禅中参冷淡,心于静处息纷纭。麦畦邂逅长沮语,想彻黄堂亦喜闻。

一门翰墨森圭壁,诸老题评粲锦花。
珍重云仍好收拾,夜虹贯月定君家。

天澹鸟飞飞,山青云杳杳。道人默坐时,楼阁空中小。

剪烛巴窗话雨时,翛然太古白云姿。花鲜月出人皆醉,静读黄庭意欲迟。

崎岖江右日,寂寞两相看。作宦风波险,移家道路难。

晤时方汉水,别后又长安。听得还乡里,蹉跎岁已阑。

炳几尚明哲,古贤闲未至。介石慎守贞,混混托沉醉。

干几其至矣,保身乃其次。濂溪轻重论,识早是所贵。

行行过道州,面领此真味。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