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寓怨

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尽管天工奇巧,春光浩荡,我却无心观赏,辜负了良辰美景。梦中的一晌欢触动心中愁绪,只好静静靠在银灯前坐待天明。隔水的红兰可采撷。坐上小船,听到橹声不禁暗自伤心。梨花带着雨点,柳絮迎着春风,一番离愁别绪。
回想当年,精致美丽的楼阁生发着光彩。早上弹着瑶琴晚上弹着银筝,歌舞不歇潇洒快意。一夕之间改朝换代,暗自销魂,繁华不再。如此多的侍女和门客都离散了,令人凄凉感慨
注释
烛影摇红: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
天工:自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
九重:传说天有九重,因以指天。春如海:形容春光繁丽,浩荡如海。
银釭(gāng):银白色的灯盏、烛台。代指灯。
红兰:兰草的一种。
欸乃:行船摇橹声。
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偏指朝,谓朝廷。
金钗十二:即金钗十二行,后以喻姬妾或侍女众多。
珠履:珠饰之履,代指门客或有谋略的人。

赏析

  词的上片以佳期如梦、情人离去、雨败梨花、风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极力渲染愁怨的氛围,传达出伤心断肠的情绪;下片则描摹当年绮楼画阁、歌舞欢乐的场面,作为繁华、兴盛的象征,感叹“市朝更改”后的凄凉。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凄哀低婉,意蕴丰厚,十分含蓄。此词以一个饱经世态炎凉、彻夜孤栖难寐的思妇的口吻,喻写江山易代、缅怀先朝的感伤

  上片字面是写思妇伤春怀人愁绪。“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谓一派惆怅之情,开篇即溢于纸表。“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一句,见于南朝梁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即思妇见到带着晨露的红兰,倍觉独宿之凄楚。这几句词既是承彻夜未眠丽来的晨景,更是要引发读者对《别赋》所咏情境的联想。春景与闺怨,在词中已完全融为一体。仅就写思妇愁绪来说,此词已臻化境,具有很高造诣;而在字句之中,又寄寓着词人的故国之思,其境婉曲深沉,其情刻骨铭心,更显示出作者的过人才华。

  下片从字面看,是而今孤寂难耐的思妇对昔日繁华生涯的追忆。“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下片的开头,也同上片的开头一样,发出强烈的感慨,定下全片的基调。“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则是对当年繁华情景的具体刻画,真个是彻夜笙歌,风流体态,与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间。

  “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写的是回首当年后引起的感叹。“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意谓当年的盛况已一去不返,只留下永久的凄凉。转眼之间,一切皆空,不得不感慨万端。上下片合看,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当是流落民闻的豪门歌妓,一生经历了人世的荣辱升沉。其境遇,酷似白居易《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的商妇,在孤栖难眠之际,难免要回首前尘。

  此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寄托遥深,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此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琵琶行》中刻画的商妇,不过是失意官宦的写照;此词中塑造的思妇,则是爱国志士的喻写。因此,感情色彩强烈,也就成为此词的鲜明特点之一,几于句句酸苦,字字锥心。这两个特点,使得此词词气超迈,境界高远,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前人对此词境界深有理解,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与《莲社词》‘双阙中天’阕,托旨略同。”《莲社词》是南宋词人张抡的词集,“双阙中天”是其所作《烛影摇红·上元有怀》词的首句。张抡所作,直抒亡国之痛:“驰隙沆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夏完淳的词,也寄寓着故国之思,二者确乎“托旨略同”。可见简单地就字面理解,无法把握夏词的深意。

  但是,夏词与张词,在艺术手法上迥然不同。一是深有寄托,一是直言抒怀。有人未把握这一差异,把夏词也当作直接抒情的作品,以至作出不够准确的解释:“这首词作于南都陷落之后。上片写故乡松江的眼前景物,触目烟花都成愁怨。下片回忆当年南都旧事,绮楼歌吹,都随逝水。表现出一个青年志士对国家倾覆的无限感伤。”照此讲法,夏完淳的故国之思,只因“绮楼歌吹,都随逝水”而起,简直大大有损于少年英雄的完美形象。而且,这种讲法将寄托遥深的浑融之作,解作直白生硬的浅陋之作,也大大贬低了此词的艺术价值。只有把该词看作借思妇哀怨表现亡国之痛,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领会词意。

创作背景

  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清兵大举南下,屠扬州,破南京,福王政权覆灭。诗人眼见南明已亡,天地之大,无处存身,感慨而作此词。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猜你喜欢
积雪抱松坞,蠹根然草堂。深炉与远烧,此夜仍交光。
或似坐奇兽,或如焚异香。堪嗟宦游子,冻死道路傍。
楼前凝望。见水满一溪,云满千嶂。将晚欲行无绪,欲眠无况。岩花涧草春无极,倚东风、忽然惆怅。淡烟飞过,幽禽叫断,远钟嘹亮。为底事、沈吟一晌。念只影飘浮,寸心虚旷。无限游丝落絮,此怀难状。江湖淮海行将遍,觉诗肠、酒胆超畅。一丘一壑归来,念我旧家天上。

旧梦天游,倚晴空、犹是当年楼阁。绣户绮窗,蛛丝暗牵帘幕。

纵横薜荔缘阶,隐幽径、窗葵燕麦。萧索。噪斜阳,剩有营巢鸟雀。

认取阑干角。乱蓬蒿掩处,绽海棠红萼。景如此,人非昔,向谁寄托。

不堪四载重来,怅怀抱、情伤心恶。难著。对西风、泪痕吹落。

兴刘止用一编书,万轴垂签或腐儒。表表君今超北学,多多我已悔东隅。

声华看续诸公后,尔雅深知一笔无。缩手袖间真老矣,灌园蓄㹀了朱愚。

白鸾仙人按羽衣,曲中弄影江南漪。
江妃闭置示许归,一把青寒萦玉丝。
不丝蝉连不禁折,折著透根仍透叶。
风流极处绝成愁,君不见秋扇团圆似明月。

盈盈仙蘤忽双开,似把轻罗一样裁。绿蒂相扶真艳出,芳心齐送异香来。

浪吟莫惜诗千首,烂赏何妨酒百杯。剪寄黄堂有馀爱,也应蝶梦不空回。

忆我去年春,二月初四吉。将就礼部试,束装指京室。

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倚橧饲么豚,泪俯彘盘抹。

此时汝小蠢,尚是混沌物。艰苦徒万里,无才分宜黜。

岂知出门后,慈念益悲切。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齧。

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旁人强欢慰,止令增感怛。

所幸越七日,先生尔如达。半百甫为祖,忻忭那可说。

乃令念儿心,渐为抱孙夺。吁嗟赖有此,不尔得今日。

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为纪晬盘诗,悲忻共填结。

沧海扬尘澒洞时,茫茫白日闪朱旗。田间勿怪小结屋,世上更谁能采芝。

烟雨荒村归牧竖,风波极浦见渔师。清晨出耕晚入息,三尺黄鱼足办炊。

环榻森森荫好凉,此君风味讵能忘。虚心悄悄生来劲,直节亭亭老更刚。

虽与蓬蒿均雨露,本同松菊傲风霜。主人雅志元堪尚,物以群分类以方。

枫叶萧萧江已秋,吴船三日住扬州。靛花深染青绫被,云叶新裁紫绮裘。

征驿马嘶风满染,别筵人散月当楼。明年春雁将书去,人在蓬瀛第几洲。

玲珑数窦明相通,造化恍惚真难穷。阳回三冬照暖日,阴纳九夏吹寒风。

白日青天晓色开,太虚澄澈绝纖埃。
三阳不与寒威尽,一气还从暖律回。
更向中岩收桂子,伫看上苑荐黄梅。
几多湖上闲风月,舞咏应堪属后来。
名利生愁地,贫居岁月移。买书添架上,断酒过花时。
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迟。近来唯俭静,持此答深知。

每爱春来便浩歌,芳心其奈异乡何。数茎短发閒中理,三载长安梦里过。

寒谷暖回梅影瘦,霜台春静鸟声和。东风吹起豪游兴,何处亭阶月色多。

划破半江碧,空濛散晓烟。潮迎双桨活,沫溅一篙圆。

树影青连郭,山光绿到船。与君同把酒,高唱小游仙。

星辰天北户,汉沔国西门。

天末疑无路,波翻欲御风。此身忽在玉壶中。醉倒不知、南北与西东。
猎猎遥鸣草、飕飕静打篷。与君回棹碧云浓。不是思归、只为酒船空。

得得朱轮到此山,迟留共爱此幽閒。人生胜事惟行乐,休问黄粱一爨间。

微月过竹里,虚窗夜亦深。此时清且寂,爽气入幽襟。

独悟有所念,悠然如会心。灯寒清焰小,相与发孤吟。

琴润音初涩,香寒篆易消。凉夜雨潇潇。窗前清可听,没芭蕉。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