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我得圣俞诗,于身亦何有。名字托文编,佗年知不朽。
桂苑悽芳讯。黯消魂、亭亭镜影,做成眉晕。碧海青天依然在,偏是圆规难认。
漫重溯、春前幽恨。两度伤心秋更苦,料嫦娥、泪也金波陨。
千里梦,几曾准。
清游但说良宵近。望婵娟、瑶台笛里,旧情休问。羽盖霓旌经行处,天路闲愁无尽。
待传语、纤阿纡轸。露脚斜飞银兔悄,绛霄长、谁寄人间信。
灯炷落,漏声紧。
天际仰流云,崩腾如坏山。郁郁纷纷绕襟袖,方知身在层霄间。
扶桑一任天鸡叫,石洞希夷眠清峭。我乘奇气御天风,如蒸如沸号万窍。
夭矫不测群拿空,昂头露角盘苍龙。足傍谽谺逸深谷,森然鼓荡摧长松。
忽然神光纷来下,眼明金缕开西东。欲行不行俨相属,欲断不断联高踪。
须臾变化浩无际,惊涛涨海当吾胸,回望平野净尘土,参差城郭晞微红。
欲寻秦碑并汉碣,苍凉尽被青苔封。欻吸朝阳我独领,瑰秘更向山灵请。
以手开笼取置归,放之学堂掣烟景。交飞乱涌俄归山,拂槛萦窗无留影。
即应泼墨数斗挥淋漓,高悬生绡十丈满题诗。
黄鹤山人美如玉,长年爱山看不足。醉拈秃笔扫秋光,割截匡山云一幅。
诗豪每忆青莲仙,结巢读书长醉眠。我欲因之揽秀色,双凫飞堕香炉前。
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翠竹织篱门一扇,红裙入市花双鬟。
山家筑舍环山寺,一角青山藏寺里。试剑陂前石发青,谈经台下岩花紫。
花田种花号花农,春兰秋菊罗千丛,黄瓷斗中沙的皪,白石盆里山玲珑。
山农购花尚奇种,种种奇花盛篾笼。贝多罗树传天竺,优钵昙花出蛮洞。
司花有女卖花郎,千钱一花花价昂。锡花乞得先生册,医花世传不死方。
双双夫妇花房宿,修成花史花阴读。松下新泥种菊秧,月中艳服栽莺粟。
花下老人号花隐,爱花真以花为命。谱药年年改旧名,艺兰月月颁新令。
桃花水暖泛晴波,载花之舟轻如梭。山日未上张青盖,湖雨欲来披绿蓑。
城中富人好游冶,年年载酒行花下。青衫白帢少年郎,看花不是种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