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云生花里径,雨泛竹边渠。积水收菰米,编篱护土酥。
堪嗟漆园马,谁忆季鹰鲈。王业豳风旧,殷勤叙断壶。
结友二纪前别离,万里外每恐终此。生交会安知三故人一,夕今相对绿鬓既。
先凋行恐成聋瞆,妻孥幸无恙幼稚。尽成大,两君盖,神祐滇蜀出万隘。
仆也疾未平中朝谢,俦辈举目孰不改。身存心可碎那择,儒与佛有得差为。
快既揽淮南春雕阑,杂锦绘使者官事。馀翩然动,旌旆连舫指空江。
但见天垂盖駮嶂,立阳霞受日腾光。怪阴壑霭如云,蒙龙奏悲籁。
阴阳有开阖,一气无迁代。谁云逝者多,澄川故如带。
举觞酹冯夷,布席卧惊汰。聊与平生心从容托江濑。
魂兮归欤,望嶷云湘水,投诗何处。七星坪前风日好,犹记叮咛挚语。
创业心期,分忧怀抱,指点攀峰路。护花匀露,园丁一片辛苦。
谁信五月飞霜,人妖颠倒,谤诼纷如蛊。烈火真金凝党性,浩气丹心难侮。
虎穴功辉,骊渊珠灿,虺域终尘土。薰风重谱,春兰秋菊千古。
宵中风雨除,明蟾界心房。秋堂湛虚白,飞露生浮凉。
夜气之所存,澹然思虑忘。短檠对方册,一览四五行。
注目曾未久,玄花眩幽光。瞳子罹哀酸,蹙额攒清扬。
愤嫌书字细,频挑灯烬长。远睇觉暂明,迫观愈微茫。
掩卷重太息,惊心怛中肠。
燕在蟠空积雪晴,煌煌虎旅控幽并。太公制敌分奇正,方叔行兵属老成。
霜压貂裘寒气重,星涵龙剑夜光明。日华冷射鱼鳞甲,霞彩朝迎鸟羽旌。
宇内勋庸扶帝业,帐前金鼓震天声。三槐晓雨青浮砌,万柳春风绿满营。
猎火烧云烟四合,辕门传令月三更。屯田有策年方稔,刁斗无声夜不惊。
仗绕中坚排队出,弩驱前马着班行。家藏书史传贤子,国有旂常播令名。
炳烈精忠通紫极,涵濡德泽到苍生。两封穹爵承殊渥,百战河山定太平。
门下衣冠多俊拔,胸中湖海愈泓澄。腐儒漂泊身如寄,破屋荒寒病转婴。
七帙慈亲伤老朽,一丝微命转伶俜。田园芜没忧生养,骨肉分离忆弟兄。
水满钓滩閒桂楫,烟迷乡树隔柴荆。相君下顾千金价,士类同倾万古情。
生意从兹在蔀屋,谫材何用请长缨。
气屈双龙剑,才微五凤楼。振衣登绝巘,濯足俯长流。
杖履应谁共,诗书祇自褒。已成遗侣鹤,寂寞宿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