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主人急忙问:“什么方法?”老人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曩:从前,以往。
先:先前。
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食:吃。
首:头。
既:已经。
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语:告诉。
亟:急迫。
即:就。
依:依照,按照。
其:那个。
用:采纳。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汝:你。
复:又。
老父:老人。
患:担忧。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伽腽肭,南北朝诗人,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已无法考证。。《杀驼破瓮》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秦台人去无踪,空馀绿树连天表。瑶京路远,缑山夜永,离愁萦绕。
露咽玄蝉,霜栖白鹤,月寒烟袅。想孤鸾舞罢,碧桃花尽,长是怨多欢少。
梦里軿车过处,见苍梧、九峰青小。脩篁染泪,沧江流恨,年年不了。
广莫风悲,昭华玉冷,声沉云杪,又扶桑、日上靡蓱光散,蓬池春晓。
天与奇龄,连闺算来,更百三岁。神宗一代深仁,圣子七朝嘉惠。
栽培一老,问历几许流离。能留华发无蝉蜕。日夕一藤蓑,少衣裳新制。
无计。再逢盛世。好把芳尊,暗消悲涕。休所承平轩冕,光争门第。
芝华采罢,自有青绝春山,娱人可比芙蓉髻。笑我学神仙,尚留连妖丽。
黄金明魏阙,白日照燕关。岁岁花香柳媚,春色满长安。
只怪鹦声太巧,底事燕巢无定,昏暮马蹄还。为渠双鬓白,添我寸心丹。
问苍生,多困苦,甚凋残。独使至尊忧切,忍放一身闻。
感叹明良相遇,说到圣贤出处,风雨对床寒。寄与浚川老,莫学谢东山。
庾家楼上谢家池,第一功名只赏诗。
心静不妨喧处寂,眼穿唯怕客来迟。
幸逢尧舜无为日,却是吟人有得时。
蜀纸麝煤添笔兴,咏歌林下日忘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