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汉族,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李昉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此心还此理,宁论己与人。千古一嘘吸,谁为叹离群?
浩浩天地内,何物非同春。相思辄奋励,无为俗所分。
但使心无间,万里如相亲。不见宴游交,征逐胥以沦?
荒寺翼峰尖,到门日已隤。寒犬出吠客,相见惊且哀。
忍述别后事,但问眠食佳。结构依崖根,厨灶分隅隈。
皑皑雪争席,屋漏淅若筛。诀绝妻子恩,甘此冰霜埋。
浮生觊不灭,劝我致敬斋。我闻十种仙,终竟伤歧乖。
矧兹幽痗疾,惝恍證奇侅。还恐泡幻影,起灭明镜台。
煮粥进园蔬,意厚难相陪。拥炉夜不煖,语寂凄风来。
乱离幸一合,继见何由谐。天明下山去,咽泪酸心怀。
嗟哉何物名与利,奔走海内无穷已。纷纷之中谁独超,嘉鱼两卿伯仲李。
仲卿见道何太先,三十不复举进士。徒行万里访白沙,欲挽南溟供洗耳。
伯卿少贬来京师,三年大理何曾理。支颐终日望西山,眼近薄书如著眯。
有时开口恣雌黄,上到周公下朱子。瑰词异论骇傍人,造谤兴讹殊未止。
我生与世百无合,门报君来僮仆喜。小斋款语每终日,仪部君谦昔参此。
君谦去矣君尚留,君今复去吾何以。家居苦贫仍岁恶,往往人家半扉水。
午烟未起朝爨清,且趁官家五升米。谓予不尔弟书来,黄公山下台成矣。
从来一士系兴衰,胡为閒此两兄弟。未论救败与扶颠,激懦廉顽功不细。
送君极目洞庭波,木落潇湘风暮起。
闻道故园生瑞竹,试从来使问何如?苍筤独出千丛里,翠节骈生数尺馀。
比管可吹丹穴凤,长竿莫钓锦溪鱼。折筳已向灵氛卜,亦说能归似两疏。
九月江湖潦水清,木绵花吐雪争明。寒来处处催砧响,社酒村村沸鼓声。
禾黍郊原肥雉兔,菰蒲洲渚聚鸥鶄。遥天似镜无纤翳,只有联翩雁影横。
吾闻燕国公,爨火照书策。范相未遇时,帐中盈烟迹。
贵盛相门儿,贫贱无家客。青云与泥涂,勤苦同一辙。
志学抱坚心,宁为境所易。诵读知其人,尚友若咫尺。
流光驹过隙,分阴抵拱璧。毋令寡母心,戚戚忧乾没。
昔曾好吟咏,意欲追前贤。譬诸春林鸟,逢时响自喧。
一自好经训,吟事几弃捐。登高虽有情,久涸如枯泉。
况经离乱后,行止久知天。皂帽想幼安,瓜庐慕焦先。
济世苟无权,素履当自全。身隐焉用文,废书且高眠。
锲舟瞀论陋儒冠,属草奇觚急就难。纵是屈平能制法,却愁腾怨到椒兰。
不住寒岩不姓庞,亦无短艇钓清江。门庭昼寂人攲枕,几案春生日上窗。
五鼎甘心争逐兽,万夫落胆看寻橦。何如种取东皋秫,烂醉床头酒百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