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老枫臃肿春不叶,山门万古寒鸦色。石巉径微出奥幽,下俯风轩见鹰脊。
插天积铁磊嵬高,迎面殊形动魂魄。白公赋泉不赋石,应知对此愁笔力。
病翁登临爱绝顶,选杖直上穷行迹。局蹐何必非人间,纵目高空竟何益。
我难问天伸不平,更付撑胸千石壁。
江头一系孝廉舟,能为秦淮几日留。三尺芙蓉君自佩,何人不识是纯钩。
罗袜淩波小,潜行辇路中。东风吹不散,南陌去谁同。
艳想莲双拆,痕留月半弓。定知争拾翠,应怕践残红。
喜蝶无情扑,灵犀有意通。如何珠百琲,小妾妒翔风。
万里同归日,淹流有棣花。风云双鬓短,岁月一樽斜。
大石通清溜,浮城落晚霞。主人不厌客,吾意欲移家。
广陌秋高,小窗风冷,篱边点缀轻黄。试下阶摘取,襟袖皆香。
不是等闲桃李,趁芳菲、爱踏春阳。试看我、亭亭瘦影,尽耐严霜。
商量。欲拌一醉,借色染云笺,香沁诗肠。况谢庭觞咏,莫问柴桑。
更少些儿俗韵,云髻畔、插满何妨。还乞取,花心花实,归献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