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
“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这两句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人想见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敞,村落萧索的更广阔的社会图画;也扩大了全诗的境界,前三句是诗人眼中的情景,这两句是诗中人心里的想像。有此一笔,使短短的八句诗多了一层波折,添了一组形象,是以少驭多的佳构。可惜这一点历来被人忽略,以为这两句也是状“边海民”惨苦生活的,与前三句配合,写住处的荒凉;试想,已与禽兽混迹的“边海民”对“狐兔翔我宇”又何居叹哉。结果使诗的内容和形象顿然减色,因而对这首诗并不是写“边海民”,而是写逃到“边海”之“民”的,也就未能理解。
曹植曾在《谏伐辽东表》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至此又以他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诗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而这首诗就更为宝贵。
一代功令开,一代人材起。虽生云礽朝,实增祖宗美。
日开国之留,其言在青史。何代无先君,何时无哲士。
煌煌祖宗心,斯人独称旨。天姿若麟凤,宏加以切劘。
稽古有遥源,遵王无覂轨。在昔与先民,三称口容止。
少壮心力殚,匪但求荣仕。有高千载心,为本朝瑰玮。
人或玷功令,功令不任诽。屋漏胎此心,九庙赫在咫。
天步其艰哉,光岳钟艰恃。盲气六合来,初日照濛汜。
抱此葵藿孤,斯人拙无比。一夫起锄之,万夫孰指使。
一夫怒用目,万夫怒用耳。目怒活犹可,耳怒杀我矣。
去去亦何求,买山请归尔。不先百年生,难向苍苍理。
著书落人间,高名亦难毁。其言明且清,胡由妒神鬼。
大药可延年,名山可送死。死生竟何憾,将毋九庙耻。
移国属大盗,决藩自名流。罪首张与汤,倒行覆神州。
惟君揭大义,华管霄壤侔。海隅始相见,世外深绸缪。
忆与散原翁,冲雪凭高楼。三士共残年,冷啜酒一瓯。
君意极凛烈,信道无疑犹。沉霾甘死前,已自堪千秋。
笔兼纸墨,砚子同为事。甲乙紧相随,缺一物、难能作使。
闲来静坐,屈指细寻思,要为书,不时思,须用清泉水。
恰如四季,春夏秋冬是。漫热与凉寒,相结就、年何拟议。
元来就上,别有妙玄微,按真玄,合天机,闰月方成岁。
选地非关僻,为幽胜自添。短篱藏曲折,片石露锋尖。
茶火轻摇竹,城云半压檐。此中心便远,何事学陶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