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马儿止步不愿前行。

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抬手折下枯杨枝。

回头听见丘林中,噭噭啼哭有悲声。

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我问他为何哭的这样伤心。

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后母又恨我这孤儿。

又饥又寒无衣无食,动不动就鞭打我。

骨瘦无肌肉,身子像枯树皮。

把我关在空屋里,父亲还不能知道。

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母亲怎么能看见我,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

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穷苦哪有止境?”

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注释

驾出北郭门行:《初学记》作乐府诗;在《乐府诗集》里属“杂曲歌辞”,是作者拟乐府自创新题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驾:把车套在马身上。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樊(fán):《初学记》作“行”,本指关鸟兽的笼子,转为止而不前。

驰:车马疾行。

步踟(chí)蹰(chú):《初学记》作“少踟蹰”。步,行走。跨出一步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踟蹰,徘徊不进;犹豫。

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对。

枯杨: 《初学记》作“杨柳”。枯,枯槁,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

顾:回首,回视。闻:听见。

丘:因地势而自然形成的土山。

噭(jiào)噭:悲哭声。

啼:放声哭。

借问:询问。

斯:此,这。

殁(mò):死亡。

憎:恨,厌恶。孤:无父之称。

饥:饥饿,吃不饱。

寒:冷。

衣:服装的通称,含上衣下裳而言。王筠《说文句读·衣部》:“衣,析言之则分衣裳,浑言之则曰衣。”

食:饭食。

举:行动。

鞭:占代一种竹制刑具。

捶:通“棰”,棒击。

“骨消”两句:形容很瘦弱。

室:房屋,住宅。

冢(zhǒng):隆起的坟墓。

嘶:声音沙哑。

穷:困厄,不得志。

厄:困苦,灾难。

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主要借作者与孤儿的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后母折磨孤儿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于受害者的无限同情。

  全诗富有乐府民歌风味,语言质朴,运用对话和白描手法,所写故事情节贴切逼真,行文质朴,生动感人。

  该诗是一首叙事诗。共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也是乐府诗的常用手法,以示事件的真实性。诗人驾车出了城郭北门,马突然沉滞而不肯快跑。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样。但诗人还未察觉,他下车犹豫了一阵,等候了一阵,见马总是不动就仰头折下一根枯杨的树枝,想鞭马前进。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顾闻”四句为第二部分,引出事件。四句意谓只听得小丘林子里,传来一阵阵悲哭之声,诗人问啼者: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完全按照客观现实情景写出。正是由于诗人的关切问讯,才引出下面孤儿诉说原委。

  从“亲母舍我殁”到“穷厄岂有赀”十四句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都是孤儿所说的话,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这一部分共分为二层意思。前八句为第一层,是孤儿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这几句话,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是第二层,写孤儿哭坟情状。孤儿上坟去探看生母的冢墓,目的是为了倾诉心中的悲愤和痛苦,孤儿在活的人中无处哀告,只能求告于死去的母亲,这本身就是无限伤心的事。而活着的孤儿毕竟和死去的母亲永远分离了,生身的母亲,既然见不到满腹委屈也就无法申诉所以孤儿热泪纷纷,只能大声哭喊嘶哑了嗓子。生母将孤儿丢弃在人世间忍受穷困煎熬,没有留下财产可供孤儿度日,孤儿不能独立生活,又摆脱不了后母的欺凌和虐待。这六句诗,一层深一层地展示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和凄苦欲绝的心态——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随生身母亲于地下。

  最后两句是第四部分,是全诗的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这在今天看来似乎近于画蛇添足,但在汉魏乐府中却是一种习惯写法,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本诗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题下仅有阮瑀此作一首。大约是阮瑀学习汉代乐府而自制的新辞,取篇首的五字为题目。一日,作者驾车出城向北行驶,途中遇到一位被继母虐待而在亲生母亲坟头哭诉的人,作者询问其哭泣因由,于是作者写下该篇以警示后人。

(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猜你喜欢

一封奏御,九重知己,不假吹嘘送上。从今稳稳到蓬莱,三万里、没些风浪。

臣年虽老,臣卿尚少,一片丹心葵向。何须远比马宾王,且做取、本朝种放。

华堂选形胜,地直巽之隅。主人心洁齐,公闲此燕居。

西来故乡客,东过朝大夫。时逢志所惬,下榻同欢娱。

琴棋间壶觞,赋咏杂歌呼。民间既羲皇,席上宜华胥。

每思就一醉,幸无官守拘。奈何三千里,风埃与泥涂。

向来荆楚说边州,人士今夸乐国游。
千里潢池自交扰,一江汉水独安流。
兵无敢惰身为率,民有独饥惠亟赒。
阴德活人无量大,不须香火祝王侯。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年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百药吾谁辨,农皇旧有经。
倾金购善种,按谱验真形。
易地防根瘦,他时欲剂灵。
天时纵不雨,灌溉赖园丁。

名山遍宇宙,历历纪舆图。安得身云水,孤筇自给扶。

半生谙尽江湖味,西风更无肠断。蓼溆衰灯,芦滩短舍,夜市秋声零乱。

横行未遍。叹身世抟沙,蚬螺羞伴。恨满吴波,喷珠尽作水花散。

彭彭甲兵腹满。待谁呼郭索,蛮海秋战。菊訉霜肥,橙香雪老,都付重阳吟盏。

新诗好换。忆乡味经年,故溪清浅。月落潮生,一匡愁碧染。

珍果来何处,炎风万里遥。莺含分露颗,雀啄落星条。

映席霞飞槛,开笼绛满绡。瑛盘行寝庙,玉食及臣僚。

近侍初休沐,新题偶见邀。青冥沾赐日,同荷圣明朝、

春透江梅向暖枝,清香已许冻蜂知。遥思东阁无馀事,排遣东风正费诗。

笑我欲离文字障,多君早透语言关。相逢树色鸟声路,不滞儒冠道服间。

丛生园中草,蔚蔚媚幽姿。乘时各敷荣,皓色被绿枝。

似有微香发,秋风辄吹之。入人襟袖中,亦复可怜兹。

诘朝步荒畦,茎叶稍离披。飘零即已矣,霜露不尔私。

荣悴既有时,小大何异而。幸爱七尺躯,天道不可诬。

一径梨花过雨沾,日华浮动碧丝帘。前轩插遍垂杨柳,看舞春风又画檐。

中年才过即归閒,好在河汾屋数间。病里检书多为药,老来忘世不因山。

翠翻平野禾抽颖,锦委深林笋脱斑。莫恨韶光太相促,若非衰暮讵能还。

不羡朱轮与紫衣,逃名便欲与时违。纵无旋马堪容地,已见轻鸥早息机。

岫外浮原云不定,枝头倦鸟叶忘归。纷纷微逐红尘者,谁似先生憩钓机。

火中变腐草,明灭靡恒调。雨坠弗亏光,阳升反夺照。

泊树类奔星,集草疑馀燎。望之如可灼,揽之徒有耀。

疏窗小篆袅丝丝。风劲卷帘迟。淡日笼云,远山卷雪,又是岁寒时。

闲吟索笑巡檐畔,幽趣有谁知。无限寒香,一番春信,先上早梅枝。

殷雷向晚忽喧阗,顷刻沟塍似涌泉。风势挟潮知有海,云容翻墨欲无天。

芋田叶润蜻蜓立,稻陇花香牸牯眠。拟约村翁餐脱粟,湿薪几处滃炊烟。

今夕复何夕,青灯共片心。联诗乘酒兴,弄月傍花阴。

清趣伴光景,閒谈断古今。万年不尽意,要在自家寻。

仙翁去不还,石井烟雾白。
谁难蹑其踪,勾漏良吾宅。

思随杖履集都门,花外琴书笑语温。卜宅湖塘分柘柳,采风潇水长兰荪。

千秋中垒传经业,一曲震川数醉痕。见说春城桃李艳,薰风何处不开尊。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