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所要描写的不是菊的高洁,而是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此曲赞扬了菊花不畏风霜的坚强品格。此曲词明白如话,表现曲的“贵浅显”的特色。它宛转相生,一波三折,一层深入一层,“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是说西风碎减叶飘零,作者推开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帘幽梦,而是凄风疏雨,从楼瓦淌下,化作雨帘。重阳节后,菊花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说花虽败落,但那些依然在枝头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风采,张养浩再看看自己,却已瘦得不成人形。最后两句“问花不语,花替人愁。”他忍不住问花,自己该如何是好,花虽不语,想必它也在为自已感到忧愁。该曲以通感的手法来结束,一句“花替人愁”,顿使曲子中的愁情变得更加浓郁。张养浩的自怜自惜赫然在目,令人也想化作秋菊,成为倾听他的对象。
在《殿前欢》的曲子中,他本认为猬零的花应比他更自怜,但实际上菊花耐秋风的能力远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张养浩才想,也许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纷纷凋谢。
此曲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人比黄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词《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则是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全句的引用,以旧词生新意,用法新颖。
张养浩之所以写“对菊自叹”,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菊花是陶渊明的最爱,陶渊明经常对菊咏叹,表明心迹。张养浩选用菊花,自然是说自己也想如陶渊明一样,成为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居者。往日的宦海风波已成过去,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时的陶公何等惬意,张养浩也想成为另一个陶公,过着池鱼在故渊的生活。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
摆手临行一寄声,故应离合未忘情。炷香瀹茗知何处,十二峰前海月明。
斜日村原秋水多,家家门巷好经过。繁弦急管休相聒,田父山妻自解歌。
五月四日,海氛又恶。田门未高,屈闾将落。今古萧条逐逝流,云风震荡奔遥壑。
一自神州澒洞来,腥尘十载遍人廓。鬼神含恨复含悽,天水相遭遂相虐。
每疑康回凭怒前,或是巨鳌戴山却。人言龙伯罢纶归,我畏鸱龟曳衔跃。
自朝及晡,其势愈搏。羲和倦驰,丰隆既蠖。吾不知蓱翳之胡从兮,时与飞廉而偕作。
吾但忧巢处之莫支兮,安知海潮之骤躩。狂波十丈自东腾,绿岛迷冥青岫瀹。
已闻盐户众为鱼,复道水军同化雀。五丝续命事如何,满月经营心不乐。
所畏群生似转蓬,岂向浮居同败箨。枕畔啾啾中夜声,眼中飒飒前秋魄。
前秋今夏何相络,海水天风那可度。吾又安能问水滨,海水自强人自弱。
何时蹄迹去中原,居人慎莫邻蛟鳄。吾亦因之谢海若,胡为实逼处此以与海若争此涯角水风之大橐。
轻暖轻寒,疑晴疑雨,坐人水阁当中。正金羊晕蜡,玉马摇虹。
是春花影。春鬟影。乱酒边、香脆云松,沉沉夜色,深深笑语,密密帘栊。
却喜带醉生慵。尽眉疏痕翠,靥浅涡红。更冰弦细擘,茜袖低笼。
是春欢曲。春愁曲。奈凄凉、座有吴侬。梦回人远,门开天晓,日上烟空。
自是先生标致高,诵诗恍见万人豪。清如金掌双茎露,壮似钱塘八月涛。
胸次无尘春拍拍,道腴有味乐陶陶。輶轩刻枣传衡岳,留得芬芳伴楚骚。
青山茅屋白云中,汲水煎茶火正红。十载不闻尘世事,饱听石鼎煮松风。
病中心绪懒如丝。偶读陶公数首诗。既见其生陶欲可,此情却笑两同之。
广将园圃诚多事,欲付琴书念亦痴。但愿早知梨与栗,得如元亮五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