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子孝亲兮弟敬哥,训贤妯娌事翁婆。好遵孟母三迁教,须读张公百忍歌。
孝友睦姻孟任恤,智仁圣义与中和。当时曾子同杨博,子孝亲兮弟敬哥。
禅房柱杖惊众禽,咫尺嵌空生太阴。诸君雅兴在丘壑,陡觉突兀藏胸襟。
因言牛李灰飞日,平原物化馀兹石。沉沦岁久雷电知,迸裂须弥罅中出。
金仙化作浮海琼,异事惊起群龙争。天惊雨逗补不得,谩解人间千日酲。
山僧谈空雨华息,稽首持赠家四壁。云边老隐先得之,竟使若洲怀痼疾。
苏公正爱仇池盆,晋卿画马空骏奔。不知君家伯仲好,分许半席同朝昏。
我思世味真如蜡,留取寸田并尺宅。他年归卧意何如,洲上云边一闲客。
岁晚田园归,遂远夔龙辈。弁岭若天绅,亭亭日辈对。
紫翠中有精,静应得其槩。朝舒五色霞,餐之益五内。
感彼造物者,遗我平生爱。气序日已迁,儿女日已大。
尚齿登君堂,耇老自成会。宿约引壶觞,晨兴理冠带。
椽笔洒云根,楼船荡湖霭。客操如意钩,击我珊瑚碎。
青莲白蘋洲,银刀紫花濑。何如安期生,鹤背不可载。
日落西园晚,溪流罨画深。金樽遥月影,黄菊淡人心。
旧雨多情话,新诗共醉吟。灞桥风景到,踏雪再相寻。
何年粉黛逐狼过,三石遗踪势嵯峨。兵男已从黄土没,灶烟犹起白云阿。
月明竹院惊烽火,风动松篁奏戍歌。苔藓半封碑记古,千秋赢得玺褒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