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初暖烘花,薄晴媚鸟,画帘不锁春愁。旧梦山香,新声水调,为谁宛转勾留。
四栏人悄,隔衣影、云波乍流。慢疑前度,疏柳西泠,月上洄舟。
泥他翠鬋青眸。更倩东风,添写娇柔。明去苏堤,夕阳芳草,酒边莫唱梁州。
恐伊小小,也凄咽、香魂玉钩。弦停响远,不尽缠绵,消与蘋鸥。
东溪看朝隮,荟蔚众皱堆。东溪人已去,白云自往来。
袅袅芙蕖,平铺断港,路入锦云处。香浮绿水,浪卷晴舟,宛在翠红香里。
湘妃馀酣未醒,拥盖藏羞,含娇欲语。想淩波尘远,遥鸣佩,风飘艳绮。
望中宛似若耶溪,隔水只欠,小艇采莲女。最怜芳意,佳藕难寻,肠断寸丝千缕。
叶老房空,漫嗟此际,一点春心更苦。且休歌水调,恐惊起,文鸳双侣。
亲函玉节到炎洲,万里名山不厌游。一自舆图开百粤,蛮中今列内诸侯。
昔忝中山帅,君时佐郡条。协心图治俗,同榜喜为僚。
方卜门容驷,俄惊坐赋鸮。新阡思一恸,西蜀奈迢遥。
一曲悲风历指寒,昔年曾奉万松轩。本嫌浮脆删吟抑,为爱轩昂变撞敦。
高趣酿成真有味,烦襟洗尽了无痕。禅人若道声尘妄,孤负观音正法门。
晓离青泥岭,暮度仙人关。上如曳壁蜗垂涎,下如窜莽雉束翰。
曾闻阴平与三峡,舟车往往为摧残。入蜀大抵无坦途,此地令人毛骨寒。
悬崖峭壁扼深谷,枯松怪石生其间。魂惊目眩人蚁附,手扪足缩成盘跚。
古塞白骨几千载,野翁指点嗟复叹。金人既入和尚原,又报百万开铁山。
漫倚河池蜀门户,要知捍蔽须长安。阴风忽自远壑起,随奔雨雪千万里。
行人半载衣裳单,还胜樵夫冻欲死。须臾雪霁云亦无,片月当空去人咫。
赵抃元非宰相才,七度过此徒劳哉。新法可罢即当罢,如何却待安石来。
中原都无用武地,益州一隅非上计。木牛流马竟何功,道险英雄难用智。
吁嗟纷纷不足数,我独有怀怀杜甫。携家冻饥白水峡,犹自清歌无所苦,眼底荣华视如土。
作吏三年,似仙去、玉鞭西骤。看父老、攀辕卧辙,使君知否。
粉署含香风调美,玉堂彩笔需君久。想金莲、草敕晚归来,偎红袖。
知颇忆,山中友。曾醉倒,田间酒。叹十年交态,披襟握手。
戴笠乘车吾与汝,九州四海情何有。倘他时、相遇或相呼,王曰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