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一些感受。郑谷当时寓居长安,面临着新春的到来。漠漠秦云(长安旧属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望见这个景象,诗人自然会想到,又一个春天降临人间。但随即也会浮起这样的念头:跟着时光推移,自己的年岁不断增添,如今是愈来愈品尝到中年的滋味了。
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乐感受最深切的时候。青春已逝,来日几何,瞻前顾后,百感交集。诗中不作过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就把那种思绪满怀的复杂心理状态烘托出来了,笔墨经济而又含蓄。
那么,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底下一联为我们略作提示。“故第”,即旧时的住宅。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意味着追怀平生,遗踪恍然。“春田”,指家乡的农田。由连夜雨声,触发起春田的忆念,暗示要弃官归隐,安度余生。上句是回顾,下句是展望,正体现了人到中年时的典型思想活动。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反映出来,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概括力。
然而,往事既不可追,来日也未必可期;现实的处境一时难以摆脱,衰迟的年华更无情地逐日而去。在这样的矛盾交织之中,除了翻出旧诗稿来修改几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诗的技巧,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排遣心头的烦恼呢?结末两句表面说的“自喜”,实际是在年事虚长、无所作为情况下的自我安慰。透过外在的平静气氛,分明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强自压抑下的无聊索寞心绪。
郑谷的诗以轻巧流利见称,反映生活面不广,从本篇也可以得到验证。此诗涉及中年的苦闷,虽不无时代政治的投影,而主要仍限于个人的感兴,社会意义不大。但文笔清新,思致宛转,尤善于用简炼明白的语言表达凝蓄深沉的情思,在其作品中亦属上乘。
群山走沧海,南戒开越门。峨峨观察使,坐镇潮梅循。
驻节古揭阳,一官清而尊。南辖极罗浮,坡仙屐齿存。
谁携洞天石,磊砢开西园。园中何所有?花木环当轩。
自官传舍视,榛莽日翳昏。文明变草昧,公复开其屯。
异石扶使立,奇花植令蕃。春风与夏雨,草木初承恩。
岂惟逮草木,民庶咸欣欣。阴阳气互伏,节候交寒温。
晓视花上露,已作秋霜痕。登高望远海,濛濛遮朝暾。
青山何苍茫,一发连中原。秋心正伊郁,安能寂无言?
自持千古心,远与坡仙论。
秋来不觉早,落叶忽已繁。物化每相代,吾生尚何存。
微材同樗栎,僻地当丘园。窃慕东方子,一官堪避諠。
独坐无聊,衫欹帽侧,回肠断时。算合侬消受,原非薄命,无人可忆,不道相思。
黄月初斜,青灯欲灭,酒醒谁家笛一枝。魂消煞,便东阳不病,也瘦腰肢。
怜他小草菤葹。奈乱摆西风力不支。想身如药裹,拈来便苦,心同蜡烛,积久成痴。
柳性缠绵,梨魂潦草,抵死眠蚕总有丝。红衾冷,把泪冰湿透,除枕谁知。
寄言谢桀黠,无乃气干云。安知霸陵下,复有李将军。
玉兰花下同呼酒,爱此名瓷小户加。饮到清明刚百六,双卮留伴殿春花。
绿杨踠地春愁重。流莺啼破红闺梦。睡起悄凭栏。罗襦怯晓寒。
卖花声渐近。催把云鬟整。对镜画双娥。远山眉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