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触动诗人的情怀,由此产生淡淡的旅愁。与《浈阳峡》相比较,诗人更着意融情入景。全诗几乎句句写景,结尾才以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般点出题旨。但诗中的明月、溪声、岚气、霜华、猿啼,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愁情。可以说,情与景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构成清幽的意境。张九龄这几首山水诗,写景状物精细工丽,侧重于客观的刻画,由景物触发的情思没有借直接倾诉和议论表达,而是融情于景。情景契合,在艺术技巧上,受谢灵运影响的痕迹较重,显示了六朝山水诗向盛唐山水诗过渡的迹象。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耒阳溪夜行》,体现了陶渊明对张九龄的影响。张九龄一生积极入世,他没有田园隐居的闲情逸致。但他却吸取了陶渊明田园诗对景物的描绘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重意轻象、尚浑整不尚工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它们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这首诗对明月、岭树、溪声、岚气、霜华,猿声的描绘,只以简练的笔触,轻淡地点染,并未作具体、细致、逼真的刻画,色彩也是淡淡的,却产生了高度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
望远峨峨冠切汉,衣襟霞举天之半。经宿崎岖目已迷,云烟各自开生面。
一峰匿近若旧识,乃是三日前所见。以身盘磨蚁穿珠,左萦右拂香炉篆。
高履星行下窥井,转眼之间凡几变。区田随势列等差,如规曲尺如划线。
什什伍伍不成村,残梨在树落微霰。风无定所历乱来,画眉声碎弹翎怨。
邺城斜日带清漳,铜雀台高穗帐荒。七十二陵终寂莫,不知谁是发丘郎。
天寿还平格,名园独乐中。朝廷须寇老,启事忆山公。
白日悬名在,浮云过眼空。定知青史上,人物首山东。
闻说谷城黄道士,素华台上见留侯。苍龙点得双睛了,骑绕仙人十二楼。
女字则菊心则莲,当死而死净洒然。吊唁语带血腥气,常言不离老庄诠。
雀粪惧贻佛顶污,浪费笔墨惜花笺。余也扫除洗一切,澄心盥手致精专。
敬思此女亦常耳,平日讵必异婵娟。不异而异在何故,毫厘仔细剖其端。
千古大节惟一死,有意无意理相悬。意知有死死亦易,意不知死最难焉。
此女悠悠寒闺里,我墉讵料鼠牙穿。何物宵小敢突入,闯然魑魅起眼前。
刀光闪烁骂以敌,刀浅骂深红雨鲜。骂深刀深骂不断,头断骂独声曳蝉。
吁嗟乎,异哉仓猝之间能若此,柔肠刚骨百炼坚。
不期于死死遂死,上清接引天仙。彼严头嵇血张齿颜舌,轰轰烈烈光史编。
吾谓诸公死皆意中事,祸患久矣苦纠缠。慷慨从容皆豫定,非同太急迫火煎。
烈女之死出意外,歌赠漫剽文山篇。女乎女乎,此盖正气兼间气,偶出一奇动天地。
否则理不明,冤不伸,阴有伏,阳有愆。胡为秋往夏来四郊多膏泽,而一抔土左右毗连犹吝滴涓。
导扬和气赖鸿笔,笔补造化祝丰年。烈妇之烈,福我桑田。
父老痛深泣如雨,滂沱不隔陌与阡。
落帆登芳洲,日暮层阴生。江流何呜咽,悲风为之鸣。
高才涉未流,胡乃违晦明。龙蛇与时化,道自尊其生。
绝俗固非尚,安危鉴至精。孤凤见非时,不与鸷鹗争。
君子道济世,死岂鸿毛轻。此时管幼安,皂帽辽东行。
坐筹纡庙略,立道是边机。但拜封侯印,何曾着铁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