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黄神符已合,玄女图先献。尚留榆罔潺,方遘蚩尤乱。
秦陇突鸱鸣,中冀惊龙战。骇浪荡沃焦,妖星临震旦。
数穷幽兰轩,系赘灵光殿。蟠井笑黄龙,渡江闻白雁。
是炳势已危,阎马权仍擅。运方值百六,险岂当十万。
蚁穴侯王空,牛角山河换。嗟哉玉马朝,凄矣铜驼叹。
谁知松桧林,别有渔樵伴。荐早谢元长,寿耻祝师宪。
颍水不事尧,桃源刚识汉。诗筒自往还,酒国时游宴。
四皓才少一,六逸适得半。自咏田家诗,寄怀《高士传》。
迹偶托仙佛,心原游汗漫。人往风已微,画图如觌面。
天外冥冥鸿,落影瞥一见。何人挥五弦,目送烟霄畔。
五千长戟下淮邳,自是沙洲命尽时。将军欲置平戎鼓,须借鲸鲵腹下皮。
历数归真主,乾坤仗义兵。南夷长后服,下国怨西征。
麋鹿荒吴苑,梯航聚易京。春螽那恃力,朝菌欲长生。
雷雨随金鼓,鹰鹯起旆旌。灵旗穊牛斗,白羽射欃枪。
散地人谁保,连甍火彻明。晨门迎短箠,死骨断长鲸。
父老前流涕,农夫未释耕。将军荐牛酒,恺乐会韶韺。
虢灭虞何恃,崇亡纣亦倾。一戎终薄伐,再驾就升平。
旧邑更脩武,行宫即顾成。奎芒垂篆刻,天质望氛清。
羽卫严丹极,潮音接化城。欲回江海水,都作颂歌声。
霜林摘红叶,题诗掷流水。流到阿谁边,要识诗中意。
结交数丈夫,有仕有不仕。静躁固异姿,出处尽忘己。
此志不获同,而我独多耻。先师有遗训,处仁在择里。
怀此颇有年,兹行始堪纪。四海皆兄弟,可止便须止。
酣歌尽百载,古道端足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