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行歌动骊驹,番直别金马。衔杯复踟蹰,把袂此倾泻。
交情固同陈,文采岂殊贾。容台藉增重,江南慕风雅。
天鸡三叫白云中,知有仙家住半空。尘土恍然惊梦觉,碧桃花落自春风。
薜萝风,藤葛雨。回首旧樵路。怪石排衙,都让逸人屦。
羡君痴嗜虫鱼,盟坚碑版,只一片、韩陵堪语。
云烟聚。几番得宝歌翻,不为阿娇赋。金石编成,欧九莫须妒。
他时桃缀新花,墨题古艳,迟醉我,乱红深坞。
西风落叶长安梦,晚节寒花老圃心。玉帐分兵赋采薇,梅华吹雪上戎衣。
将军意气中流楫。丞相功名采石矶。金寒霜气山无虎,剑动星光水有龙。
皇帝当年第九春,宫符仍诏刻麒麟。军咨祭酒金台夜,国子先生铁璧人。
落花水煖千船聚,芳草春深一鹤归。米车已过尘迷路,渔网才收月满船。
海燕故人意,杜鹃游子心。故里千山隔,终年一字无。
吟倚书楼对夕阳,霜株拂槛未全黄。已经重九迟秋节,犹自葳蕤逗晚香。
商舸近桥人语乱,女墙如带柝声长。花神九字君家是,冬去春来放未央。
吾爱吾宗老,风流孰与同。政多循吏绩,交有古人风。
门对湖山好,家传唱和工。问奇来往熟,浑忘寂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