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应是无比威风。此时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像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这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应是作者因安史乱起而避难江南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从诗的内容看,可知诗人于春天路过金陵,见六朝往事,皆淹役于荒草之中,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挥毫写下此诗。
甘滋南北共传誇,栽接还如老圃家。谁谓交梨非外奖,因君浇灌已萌芽。
捲帘邀月,渐夜永、凉生珍簟。看露出青莎,烟凝碧树,的皪残萤数点。
老景逢秋兼多病,怎免得、长怀短念。辜负却故园,千山松桂,一池菱芡。
门掩,寂寥满地,馀花红糁。眷翠被香收,玉觞尘涴,背壁兰缸自闪。
马角不生,乌头难素,心似风旌长飐。休怪他、败叶寒螀相应,替人悽惨。
明时主意帝心侔,春汉澄霄肃似秋。太阴躔次忽从蟊,上元晓魄半轮勾。
先期历人按度搜,新法另局绪分抽。申命礼臣合咨畴,微臣亦向管窥谋。
夙夜惟清观象楼,寅饯纳月尽双眸。就中分杪各沉浮,过半思维历可修。
归及同官备访诹,摭陈所见达宸旒。仰称明圣畏天忧,私向贤人乐地遒。
初筵不已遂无邮,对此烟光那可休。和风穆穆兕觥觓,主客相看瓶罄羞。
忽忆贺监金龟留,春寒何必解鹴裘。紫宫地远尺寻救,绿蚁香闻对饮驺。
入门高兴发难刘,学士忘形来劝酬。寸肠缱绻一杯柔,不嫌屡舞溷清幽。
稍出图书佐酒筹,为争彩胜并劳骰。移樽转席听鸣鸠,明星接瞬下南樛。
李郎自号谪仙俦,长鲸吞吐百川收。因临嘉树溢黄流,错封藜馆作糟丘。
驱余竹马似船游,飘然不俟我同舟。温温令主但繇繇,独醒反耻亦堪愁。
千顷汪波忽见投,二难辉映似琳球。虚怀倾座向生鲰,玄言未了月当头。
起步中庭望月讴,踏歌声调入云飂。虹桥冷冷浸霓帱,辞君对月意悠悠。
自愧观天识未周,今来卜夜更何求。
鹭破青林,凫分碧藻。江村景致天然好。一尘不到万缘空,人生只合闲中老。
古树巢云,落花绣草。四山弦管啼幽鸟。醉来白眼望青天,人间别有乾坤小。
落日放扁舟,潇湘生暮愁。故人疑不见,离思渺难收。
鼓瑟空遗恨,吹箫忆旧游。刘郎今老矣,霜鬓不禁秋。
罗浮旧侣,仙迹曾栖,一剪洞云溜碧。花迷试梦,橘蠹淹秋,怡好舞衣藏得。
问匆匆、粉怨香愁,情丝因谁暗织。壁镜分明,可念春来消息。
看取团栾样巧,中有柔奴,玉腰纤魄。翾飞小影,阅到枯形,密绪尚怜攲侧。
付兰闺,掺手亲缫,却恐蚕娘未识。剩几片、芳草宫斜,罗裙空忆。
夏日长,荷盘叠翠结清香。薰风来卧榻,好雨洗炎凉。
书吾为汝历尽棘场,吾为汝用尽思量。何时得吾志,却使我、远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