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生死即旦暮,男儿无故乡。血丹中土碧,骨白高秋霜。
德缴信朅朅,园观岂茫茫。吟讽本无用,痛快空文章。
魏阙何处热,江湖心自凉。美人迟迟来,徒诵水中央。
父子俄然别,君臣恐难忘。舂陵漫葱郁,斟灌当谁望。
浮沈三十年,何日不胆尝。神孙遽武健,如意祝文昌。
靖帚翼轸旗,天兵壮缪将。一杖生不扶,墓酹中兴觞。
数当撇捩尽,奈何乖义方。恭忝皇天玉,其诸有不芒。
我死非允吾,《五噫》尔其遑。瘦熊省经白,老牛矢执黄。
据地吐盗食,咯咯爰旌吭。嘕然决于心,岂复容再商。
《秦风》怅衣泽,《楚骚》悲沅湘。笔墨有前辈,岩谷固厥藏。
华甸阳马死,丽藻争虎伥。老我目难瞑,子孙眉翻扬。
变局忌伤性,暗喜仁能当。横流有疏凿,岂其终怀襄。
世取名科耀故乡,君家显祖屹相望。将雏近喜重偕计,有子先登服义方。
著从事衫近漫仕,入近戎幕已交章。头风正待陈琳檄,熟路轻车痛折箱。
蜀地气暖无寒冰,连山积雪更未曾。每忆吾乡三冬节,峰岚满眼玉崚嶒。
一官到此已三载,草木青青寒不改。纵然微雪亦旋消,那见花飞六出彩。
今年栗烈北风吼,夜雨潇潇檐溜走。梦回乍疑纸窗明,开门雪片大如手。
无乃天公戏,知是玉龙斗。柳絮拟最工,撒盐句真陋。
琼贝积已多,琅玕压欲仆。访戴愧无船,起袁惭未候。
东岭西岭青松失,千峰万峰玉笋出。三白腊前兆丰年,拍手农人笑语溢。
我亦对之喜洋洋,连云宿麦拟仓箱。时和岁稔讼自息,庭前草长罗可张。
地炉榾柮火通红,酒酣耳热气更雄。安得快马高缠鬃,手挽六石霹雳弓。
杀伐狐兔无留踪,归来满马誇吾翁。嗟予家世本辽东,对此茫茫意何穷。
直下犹通信班会,寻言转更赊。若言佛与祖,特地隔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