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绿衣绀趾已能飞,学语交交末转时。不是蓬莱花鸟使,携归聊与调群儿。
雁荡之山天下无,奔岸绝壑不可图。地灵境秀有人物,新安府丞今第一。
纷纶草木变暄寒,竹节松心故凛然。穷山薄宦我无恨,识公大胜荆州韩。
梅风涨溪绿如酒,晓插樯乌上南斗。只今广厦论唐虞,斟酌正须医国手。
秀眉津津双颊丹,想看鸣佩翔九关。诸公倘欲持公议,莫遣此贤思故山。
皓魄光微渌。喜东风、琼枝璧月,清辉。顾影娉婷无一语,吴女纤腰初束。
斜倚在、珠阑曲曲。看到夜深风露冷,浸檐前、一片圞圆玉。
吾醉矣,共花宿。愁肠被酒还相触。且狂歌、莫言兴尽,再斟醽醁。
忽忆开元当日事,中有梅妃蛾绿。何必羡、玉奴新浴。
可惜楼东三十树,雨霖铃、都作连昌竹。花应叹,睡难足。
勇退初衣遂,孤标夐绝尘。风云扶正气,海岱毓名臣。
有念皆谋国,无营但致身。贤声蜚李郡,起草动枫宸。
网释苏凋瘵,波宽纵涸鳞。豸绣关河遍,恩威电露匀。
圣朝资弼亮,百辟藉陶甄。鹊印清戎索,鹓班领缙绅。
津门擎一柱,社稷倚□□。喉舌阶愈峻,度支绩转新。
中外抢多务,南北共忧贫。大都商铢两,岂有粟红陈。
简括匠心计,节缩总眉颦。叫阍杜鼠雀,握算廪军民。
何以念松菊,□□想鲈莼。引年非洛社,高卧巳沧滨。
岩云生佩剑,海月伴垂纶。徙倚丹经在,行吟绿绮亲。
紫芝餐作饵,黄绮结为邻。野水横舟舰,物望属松筠。
愿言高赤舄,珍重待蒲轮。
乘鸾姑射下罗浮,鼓瑟湘妃出上游。邂逅江干新话曲,冷香幽翠不曾愁。
大哉皇宋,长发其祥。纂系在汉,统源伊唐。德之克明,休有烈光。
配天作极,辰居四方。
三年踪迹寄浮槎,忽报迁官喜近家。廉访台前仍宪秩,春明门外岂天涯。
间邀七里滩头月,醉折孤山水畔花。廊庙江湖随地足,周南留滞漫兴嗟。
先生少从外氏学,玉叉得自初白翁。拊不留手泽可鉴,截肪之色形如弓。
下安桃竹强名杖,挂画取钱其用同。当年操几迁书筴,日见摩挲太心剧。
百年阅历几人存,古器犹完亦足惜。后生不及并世生,老辈风流略可识。
卷帘霜下夜钟鸣,罢酒传观醉默默。回首袁花暮草生,得树楼空梦颜色。
江城星月照人寒,故物苍茫见手泽。吁嗟乎双杖之铭亡其词,赤藤如铁今安归。
渭阳送后头如雪,尚咏琼瑰玉佩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