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愁眉紧皱而有解救的仙方,这种说法本身就颇奇颖,吸引着读者去看看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作者仍不直接说出,继续用了一个别致的说法:“刘伶对向亲传授。”刘伶是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同今人“对向”,更不可能“亲传授”,但读者从这位嗜酒如命、借醉抗世的古人身上,已经猜到了同他发生关系的“仙方”会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读者注意力的投入,以下四句一气直下地宣传,以及结尾“朝,也媚酒;昏,也媚酒”的自白,就容易收到认同的效果。“酒能忘忧”,“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说教毕竟过于迹近老生常谈,元人有了散曲的逞才机会,是很讲究向“妙语连珠”的目标靠拢的。
“世有”即“既有”,《西厢记》中“世有、便休、罢手”,就是明确告诉老夫人莺莺与张生已经有了那种关系。在该曲中,“人世有”者,酒也,意谓既然已经有酒在握,就不必再去管什么物换星移。这个句子内部,意象间跳跃性颇大,曲中句与句间也有这样的感觉,例如从“满怀忧,一时愁”,一下子跳到“锦封未拆香先透”,利用开坛酒香的魅力来显示忧愁的置诸脑后,真有天马脱羁之势。然而唯因这种大开大合,才表现出作者的意绪难平。结尾是又一次跳跃,但从作品的逻辑来看,“朝也媚酒,昏也媚酒”,其潜台词自然是“朝也眉皱,昏也怀忧”,故不得不借助“仙方”了。
陈草庵(1245——约1330),名英,字彦卿,号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监察御史,中丞等职。现存小令二十六首。元·钟嗣成《录鬼簿》称其“陈草庵中丞”,名列前辈名公之中。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以为陈草庵名英,曾任宣抚,延初拜河南省左丞。门岿继考其人,名英,字彦卿,号草庵,析津(今北京)人。元代张养浩《云庄类稿》卷九《析津陈氏先茔墓碑铭》引陈英自述,叙其家世及任职历程甚详(见《元曲百家纵论》第七三页),可备一说。其存曲多愤世嫉俗之作。
买断平川十里春,富人常醉醒人贫。相逢莫道清如水,钱到波间亦有神。
黄衢会日月,紫气悬阴阳。冉冉神龙下,英英朱凤翔。
兰烟凝玉阁,桂月满金堂。礼元歆九庙,德巳合无疆。
叶色通梢晓气醒,趺香浮干艳心扃。单于莫怪胭脂失,汉月昏黄冢自青。
几番冷笑三闾,算来枉向江心堕。和光混俗,随机达变,有何不可。
清浊从他,醉醒由己,分明识破。待用时即进,舍时便退,虽无福,亦无祸。
你试回头觑我。怕不待峥嵘则个。功名半纸,风波千丈,图个甚么。
云栈扬鞭,海涛摇棹,争如闲坐。但尊中有酒,心头无事,葫芦提过。
新制《霓裳》按舞腰,笑他飞燕怕风飘。玉蚕倒卧蟠条脱,金凤斜飞上步摇。
云母屏开蚕奏乐,沉香火底并吹箫。只因野鹿衔花去,从此君王罢早朝。
鹤袍病骨兼山役,祷祭虔诚欲代天。雨过红门千嶂出,云归玉殿九龙眠。
诛茅辟土怜今日,短柏新松拟万年。圣寿无疆仙驭远,老臣垂涕洒寒泉。
彩衣归养凤书丹,南海留思东海欢。玉镜台前留可望,白云湖上渐相看。
舟轻倩石支风母,帐送无鱼馈税官。一曲白华今祖别,却惭三载累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