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万里边沙恰放还,玉堂不许著疏顽。道途未了东南债,又向闽天去看山。
一峰面朝景,一峰颓向西。岧亭中峰隔,屈曲经回溪。
东峰西峰人对立,前骑后骑行相及。俯循仄磴出山坳,去马已从云际入。
却登中峰顶,还顾后来人。人声嘈嘈对山语,如蚁百转随车轮。
车旋无停时,马驶不可止。我行悬绠上云梯,前骑威夷幽壑底。
上岭复下岭,出山还入山。东西两界三十里,向背只在庭除间。
人生有离合,动若参商乖。咫尺阻万里,何况山崔嵬。
崔嵬郁葱茜,展转还相见。愿言相见即知心,休令窈窕如山深。
蓬莱佳气蔼葱笼,赞拜遥看引上公。日至卿云传太史,阳回玉律肄歌工。
旌旂晓澹瑶台月,环佩春生黍谷风。莫道君门天万里,玉皇元在蕊珠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