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流沙亘千里,绝塞比龙堆。飞准盘云去,明驼载水来。
破荒三尺雨,出地一声雷。溽暑都销尽,当风殊快哉!
活琉璃涨金明色,闹绮罗成上苑围。须信皇州春自满,莫愁青帝等閒归。
青烟一夜传宫烛,朝来管弦都试。宝扇传歌,银瓶索酒,柳下骄骢曾系。
怜红妩翠。任栲栳量珠,伴春俱醉。不道无情,花残春老顿容易。
人生几何适意,甚前时风度,今番情味。楚褐凝尘,涛笺封泪,愁在断鸿声里。
情丝恨绮。尽付与风檐,燕儿论理。不似流红,解随东去水。
吾子才华我最知,鬓毛回首各成丝。汨罗江上一杯酒,萍水相逢又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