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君尝手校舆地图,上下千载铅黄朱。斯人魁磊岂假此,愿见尅复东西都。
胸中远略指诸掌,表里拄腹撑肠书。深知祸起取幽蓟,颇觉气王吞青徐。
眼看僭伪忽亡灭,逆党未足劳诛锄。万方助顺事可卜,火运要是穹苍扶。
兴衰拨乱戴真主,会扫氛祲开云衢。于今荆淮付诸将,控带川陜襟江湖。
傥能倒用进筑法,更许世袭宏规模。两河境土不难办,狡寇胆落游魂孤。
古今徒闻作戎首,中国礼义终如初。公家自有中兴相,雅意泰阶光六符。
难兄难弟实间出,直欲并驾仍齐驱。承明入谒一见决,三迁故事登元枢。
整顿乾坤赖公等,我病只合山林居。残年正尔甚易与,不过二顷邻一区。
平生故人半廊庙,老僧何患无门徒。与君痛饮遽成别,努力强饭供时须。
男儿富贵亦细事,否泰相反分贤愚。酒酣起舞莫作恶,行矣自爱千金躯。
本朝再造旧基业,速拯涂炭疲氓苏。勿令毫发有遗恨,文章尔雅华国犹其馀。
二月滇南春嬿婉。美人来去春江煖。碧玉泉头无近远。
香径软。游丝摇拽杨花转。
沽酒宝钗银钏满。寻芳争占新亭馆。枣下艳词歌纂纂。
春日短。温柔乡里归来晚。
江介多悲风,川广不可越。畏涂非吾土,游子怆明发。
群山起楚蜀,众水会溟渤。地险自适然,天衷岂端设。
凭陵三国际,偃蹇五胡末。非无英雄姿,于此智勇竭。
疑城尚虎踞,虏马馀饮窟。人谋虽工拙,神物有予夺。
请陈真人朔,颇事丹浦伐。风云埽氛埃,雷雨救焚暍。
禹功东渐海,汉使南诮越。太平自兹始,盛德信贻厥。
奔涛鸣春雷,闸口疾如箭。怀哉百步洪,使我心胆战。
县南县北几百里,沿道苍松半枯死。毳虫无数枝上悬,食尽青青成茧子。
雪霜不朽千年质,摧败一朝天所使。残髯磔磔怒犹张,流膏滴滴泣未止。
顿令林壑少光色,政似鳣鲸困蝼蚁。土人云此实旱兆,昔岁逢之旱无比。
炎风烈日势转虐,更说飞蝗西北起。救灾无策空自嗟,谁能为挽天河洗。
秋鳦逝安托,乃在海中沚。薄游得所遣,岂必青云士。
直道难为容,谁哉誓终始。志士贱怵迫,旷然凌万祀。
狂言戏万乘,邪途岂贞轨。渭川猎非熊,白首安可俟。
虎变大贤造,凤衰君子耻。守道安处末,干禄尔非鄙。
藏室委蛇咏素丝,春风初动万年枝。如何愁叹无行路,却似袁安卧雪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