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注释
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赏析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迢递”一词有“高”、“远”二义,这里用“高”义。“重城”即高城。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显示了“情通”。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秋阴不散霜飞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阴霾欲雨的天气,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增加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但要领略诗句所蕴含的情趣,却须注意从“秋阴不散”到盼“雨”的整个过程。秋叶听雨打枯荷的况味,诗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过。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的到来就不同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荷之“留”了。“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听雨声”自然是夜宿的缘故,但主要还是由于“听雨声”蕴含有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这“听雨”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八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十年故国黍离离,一日翩然赋式微。儒服政怜山鸟怪,机心何独海鸥飞。

山中朝露閒观槿,岭曲春风自采薇。苍狗白衣从变化,是今非昔昔谁非。

嫩菊浮香酒泼醅,命俦欢饮郁孤台。如何兴会翻为恨,为欠车公一到来。

田家种糯官酿酒,椎利秋毫升与斗。
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东风来吹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惟恐不得尝。
官沽味醲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甲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
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
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
仁当养人义适宜,言可闻达力可施。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
我饮酒,尔食糟,
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猎猎霜风拂袂斜,偶携僧裓入㟏岈。山蟠句曲横青霭,树自深岩上碧霞。

霄汉奎章句鹫岭,人天法会忆龙华。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

路迂桥断处,门静犊眠时。孤墅藏群柳,诸田灌一陂。

僮闲春作少,妇懒午炊迟。谁道花源好,还令太守知。

手携双雕弧,射杀双飞凫。不将向家去,将向酒家胡。

翡翠明珠定有无,岭南财力未全苏。林间鹬鸟毛难毨,水底鲛人泪欲枯。

岂谓徵求烦使节,还应轸恤缓民逋。更闻卜吏多迁客,何日恩波到海隅。

寂历园亭闲几许。蓦地东风,一霎花无数。泪沾年年无觅处,平芜绿遍伤心路。

数日泪来春又暮,病酒耽香,料理和愁住。墙外人家闻笑语,夕阳独下西墙去。

八通除道接层霄,五日同云映泬寥。灵贶那从天马下,积阴疑有海神朝。

润生尘陌无穷远,甘入原田不待消。陋巷苦寒方昼卧,静无人迹到琼瑶。

长日闲无事,清风来庭除。壮怀淡流俗,道心生诗书。

仰观碧落间,白云时卷舒。悠然一静坐,宛若天地初。

道义骨肉爱,异姓如周亲。而母亦吾母,一体同戚忻。

尊慈享善养,况乃及百春。即化何遗憾,而令吾戚焉。

子爱本罔极,吾母仅八旬。哀哀蓼莪篇,吾宁为子陈。

显扬乃不朽,相期未死前。

夜寒蟋蟀语秋根,独客无眠忆故园。天作穹庐笼四野,月飞明镜照千门。

胡笳相应时时发,戎马初生处处屯。秉烛封书寄兄弟,一身犹滞海西村。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来剪莼丝,江头一阵鸣蓑雨。孤篷归路。吹得蘋花暮。

短发萧萧,笑与沙鸥语。休归去。玉龙嘶处。邀月过南浦。

表海风流旧所闻,青冥飞观一番新。山河十二名空在,簪履三千迹已陈。

极目烟岚九霄近,满州楼阁万家春。由来兴废南柯梦,且喜登临属后人。

水天澄澈莹寒光,一片平波六月凉。移得会稽三百里,不教全属贺知章。

乌府先生返涧阿,豸冠脱却头常科。柳阴一适在思误,风床卷轴如星罗。

异哉短视江休复,著纸岩电光飞梭。经疾史恙辨豪发,笔针墨炙穷缺讹。

政如养由射拟的,虮蚤大逾车轴轲。兰陵将军遭按剑,地下有口不敢诃。

六书点画校尤细,单行夹注蚕头多。人间善本不易觏,插架手自编排过。

曩者我友玉川子,永日兀兀丹铅磨。与君往复或辨难,一句一义纷缕覼。

抱经仙去久宿草,君亦身世催义娥。独我不学愧视肉,炳烛无几头空皤。

不堪重过勘书处,老柳飒拉吹庭柯。披图坐对三叹息,树犹如此人柰何。

石梁人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寺遥。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倥偬无因怀抱舒,桥边纡路款幽居。佛龛香火高峰顶,仙洞林坳小雨馀。

拭目已观春草句,澄心还味内叶书。好风恰似知人意,吹散浮云现太虚。

万里扶灵宅寿阡,谢公纯孝是家传。
庐开四尺成寒士,榱列三围陋昔贤。
先域定生连理树,门人多废蓼莪篇。
我心罔极君应念,露白霜清泣昊天。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