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难以猜测。“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怨绪一发即不可收,其歌声凄凄惨惨,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还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之美乃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诗中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三个字,在文学创作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较少的,而此诗中“雪”字却恰好切合了诗间的意境。“雪”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是洁白无暇,一是寒心彻骨。“颜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
元和十年(公元815)六月,作者四十四岁时,因写喻诗而得罪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而后作者出长安城,坐船从汉水而下,远赴九江上任。当舟泊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使他不禁寻声而去,从而写下了一首题为《夜闻歌者》的诗。
干时本已懒,胸次况亡奇。若问中林趣,婆娑祇自知。
步出城东门,逍遥望云巘。累月怀佳游,兹晨遂登践。
梵宇绕层阿,飞楼凌绝岘。方塘涵湛碧,乔林茂敷衍。
繁翳幽莫通,丰茸纷不剪。攀磴穷高跻,缘径屡回转。
是时微雨收,轻霞澹舒卷。睇遥素横川,俯夷绿盈畎。
陟降体自便,顾睇心已缅。况接旷士言,复偶释子辩。
析空理弗昩,违喧抱逾展。何因此间栖,永令浮虑遣。
灯影高低万竹间,暂移尊酒一开颜。杯浮夜色如邀月,风送凉声似在山。
火树近从南尉得,烛龙遥自葛陂还。高斋秋气长如此,密笋当门且勿删。
古树何年种,归禽来一双。茅斋读易罢,摇影入閒窗。
除日令休吏,官曹停簿按。深居念驰光,忽忽自兴叹。
七十称寿翁,我今已过半。时命岂不知,胡为此羁宦。
况兹山野性,放荡破崖岸。应接人事间,何时无谤讪。
屡诵小雅章,惧为朋友怨。忽传故人书,远道情不问。
上言久别离,下有加餐饭。赠我新诗谣,金碧光凌乱。
鹓鸾不铩翮,龙虎谢鞿绊。乃知鞲上鹰,不及蒿下鴳。
往事那复追,来今犹可谏。终当颍水滨,躬耕为尔伴。
孤寺沙四围,曲声从中起。初发雨霏微,须臾忽滂沛。
飘风绕屋梁,遏云云欲坠。鸾吹与莺啼,化作清商意。
神女朝暮愁,鲛人深下泪。半夜弹箜篌,河流终瀰瀰。
此地多野干,镇日鸣不已。愿借清绝音,一为洗烦耳。
乍听疑广陵,又疑秦淮沚。试问歌者谁,云是打铁子。
少小学阊门,随飙度辽海。无食涩歌喉,挥锤涕如雨。
再请歌一曲,未歌先掩袂。宛转更悲凉,增我流离思。
昔人一览五台胜,谓可不须五岳游。把诗令我神辄往,襆被欲发仍勾留。
那知山灵有深眷,衔命太原偿此愿。见山已自开心颜,况复驱车到天半。
摩霄跨汉何嵷巃,呼吸直与精灵通。疑是娲皇此炼石,化作五朵青芙蓉。
闻说东台特奇妙,拾级先登纵遐眺。夜半涌出朱砂丸,海外天鸡犹未叫。
山僧复导过西台,举头正喜鸿蒙开。阴睛凉暖变俄顷,飒然万里边风来。
遥指南台高几许,蹈虚蹑险如霞举。上方历历见星辰,下界冥冥自风雨。
欲往北台更飘瞥,分明引入水晶窟。阴崖高叠万古冰,幽涧长流千岁雪。
中台宛在山中央,云是文殊旧道场。驯虎何曾避行客,伏龙犹自依空王。
飞泉宛转当檐落,注入清池长不涸。镜中大可印禅心,惟见一泓开澹漠。
小憩刚逢梵课馀,妙香冉冉飘衣裾。到此能令众缘息,只有夙好犹难除。
摄衣馀勇更一鼓,直上莲花岭头坐。两丸日月足底生,百道烟霞腰下裹。
一峰万状难具论,诸山环侍犹儿孙。置身合在最高顶,俯瞰一气浑无垠。
登高倘使心不猛,奇胜何由得全领。从知万事须造巅,赖得兹游发深省。
朅来幸得公务闲,闲情暂寄水石间。幽吟颇得清净理,遐赏适在清凉山。
却为王程难久住,摇鞭又入红尘去。回看一片出山云,不识为霖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