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数亩田荒积渐耕,常忧坝损害垂成。传闻赵魏推盟主,便觉如云照眼明。
临分执手语逶迤,白水旌心视此陂。一别正思红豆子,双栖终向碧梧枝。
盘周四角言难罄,局定中心誓不移。趣觐两宫应慰劳,纱灯影里泪先垂。
都门柳色绿纷纷,惆怅南园此送君。䫈海驿程须给传,国朝字学要同文。
鼓来野庙迷蛮鬼,火燎山田落瘴云。藉有槟榔与藤酒,冷官聊复送朝曛。
绀纱幔卷,尚拂面、穗烟轻飏。记锦轴薰香,圆仪窥粉,不许蛛丝罥网。
丈室天花成何事,但做尽、人间惆怅。怜玉骨渐消,金经犹诵,雪衣空葬。
凝想。西湖去后,月轮无恙。问幻劫匆匆,相思铅水,可似铜仙露掌。
夕磬听残,晓钟敲罢,谁见妙莲曾放。霜镜展、剩有凌波翠履,夜深来往。
宫锦袍,毡帐高,将军夜酌凉蒲萄。蒲萄力重醉不醒,美人犹在珊瑚枕。
含桃落花日,黄鸟营飞时。君住马已疲,妾去蚕欲饥。
星星白发,劝尔一杯酒。谁不知,壮盛后当衰朽。何劳一茎两茎,插标鬓右。
蜉蝣何夭,冥灵何寿。臭腐神奇,迭为居首。相传交股国,东有不死民。
吾将解吾舣,卜吾里,傲杀人间碌碌,等闲糠秕。任尔白如菅茅,黑如秬秠。
我只不对镜、不临水,本为愁中生,何事苦添愁。夜游秉烛无须问,莫使樽空惜杖头。
圣人御世具,黜陟用明幽。恒持万里见,若与一室谋。
滇池徼西南,疆理亦中州。皇明所照烛,犷强悉恬柔。
缅怀国利器,爵禄乃戈矛。稍乖铨鉴宗,将贻茧丝忧。
况提天官书,往即外府筹。考择命词臣,得无慎其由。
翰林文夫子,见谓能言流。受词别知友,大斗釂不酬。
襆被辞夜直,出门戒晨驺。选林古所难,此事若冥搜。
岂无甲乙簿,珠砾同一收。施施处士议,劳劳城者讴。
太史制褒贬,在子用春秋。将令周道正,皇恤楚人咻。
循吏果再见,斯民庶其瘳。得结数十辈,参错置边陬。
上以昭王度,下以振儒猷。吾徒分阸远,被服在林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