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先是直抒思乡之情,谓虽已“甚颜华发”,却是“故山归计”仍未决。以问句出之,见感慨更深。
词人此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旧交新贵音书绝”。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只有这位歌妓情意恳切,输肝沥胆,是可贵的知己。这首阊门留别词中,可以看到词人不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侍宴的歌妓,对她以及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进一步把佳人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与歌妓不幸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有不幸的命运,临别之际,作者自然会触动真情。
下片写与佳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由“殷勤别”到“离亭欲去”,意脉相连,过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体现出双方意绪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赠别属情理之中。但与自己最爱重的知音作别,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声。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咽”字说尽了佳人的海样情深。十月初冬,寒风袭人,但双方只觉得离愁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无穷无尽,一时意忘了冷风吹泪脸。
结句用武则天《如意娘》诗之诗意:“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词人用意则更进一层,劝佳人不用罗巾揾泪,任它洒满罗衫,等待再次相会时,以此作为相知贵心的见证。这既是劝慰佳人,也是自我宽解,此时洒泪相别,但愿后会有期。
纵观苏轼的一生,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对新法而离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归故里之情更为迫切。此词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小园纡步玉堂阴,堂下花开白玉簪。浥露馀香犹带湿,出泥幽意敢辞深。
冰霜自与孤高色,风雨长怀采掇心。醉后相思不相见,月庭如水正难寻。
忆尔谈经处,萧然过吕安。蓬蒿三径没,苜蓿一毡寒。
浊酒歌谁和,青灯剑自看。他乡逢握手,未觉路行难。
宛尔玉川子,萧然独立时。夕阳开醉眼,野色上吟髭。
九命凭谁问,寸心应自知。披图还一笑,我亦正含思。
阶前双桂高百尺,势凌霄汉根盘石。露染鹅黄一片秋,枝头簇簇团香雪。
不随桃李斗春工,玉缀玲珑荫瑶席。花时供我日日吟,剥啄寻香有来客。
一从访道西江游,梦绕吴山怅暌隔。忽忽烟霞十六更,树影健在人非昔。
去秋赋归来,喜见旧标格。花繁料料金,叶展重重碧。
一樽浓醁酹花神,与尔周旋仍日夕。桂兮桂兮誓将相守不相离,老向山中甘遁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