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书事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静居唯捣药,


门扃幽院只来禽。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病中闲坐户外阵清风吹来,只觉得神清气爽,香气袭人,突然感到病体轻松了许多,不禁思绪万千,任其驰思。

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

久病难愈,懒得再听御医的诊断;身边的小婢搀扶着自己散步,可又感觉疲劳。

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注释

道情: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这里指佛教信仰。

宴坐: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

清香:佛教用语,焚香敬佛,以表示向佛之心。

自任:自党承担;当作自身的职责。《孟子·万章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捣药:古代传说嫦娥窃不死之药奔入月中,化为月精,一说为蟾蜍,一说为兔。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艺文类聚》卷一)这里有两用,既代指月光,同时又指煎药前的捣药之声。

扃(jiōng):门闩。这里用作动词。

将:扶助,搀扶。

禁:承受。

空门:指佛教。佛教宣扬万物皆空,故称空门。

气味:比喻意趣或情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来抒写作者病中的感受。首联描写焚香坐禅的情景,中间两联写凄凉与孤寂的生活情景,尾联自己对佛理的感悟。全诗运用逆挽的手法,从细微处入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诗首联所描写的是焚香坐禅的情景。诗人安坐一室,焚香供佛,回念所遭遇的种种,默思佛祖的教训。清香四散,意念渐渐入冥,心境渐渐平静,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必然承受,就不须怨天尤人而哀苦无已。诗以“病身”与“道情”相对,说是病越重,修道之心就越诚恳;而修道之心越诚恳,感悟的佛理就越重深。这是一层意思。而“病”不仅是指生理之疾,更有经历遭遇带给人的心理以及精神的创伤,故用一“身”字总括。佛教以苦为生命的本义,于是苦也就不成其为苦,受苦正是修行的途径之一,劝导信徒承受现世而寄望于来世。因此,诗人焚香敬佛的修行方法就是“思自任”,所体悟的佛理就是“病身坚固道情深”。这是又一层意思。这两句若从逻辑顺序讲,应该是“宴坐清香思自任,病身坚固道情深”。诗人先说后,再说前,将事情发展的顺序倒过来,正是为了强调此时的觉僭。文章家将这种写法称为“逆挽”。

  诗的中间两联写生活情景,一片凄凉与孤寂。夜间,清冷的月光照着空庭,四周静静,唯有捣药的声音,持续而单调地在院中回响,向院中人提示着无边的落寞。不仅夜间如此,白天也一样。主人无访客,院门紧闭,堂庑深深,除了鸟叫,不闻人声。偶尔有医生前来诊病,也不过说些不切病情的废话,除了加重慵懒的心情,并无治疗的功效。身体日渐衰弱,扶着小婢起来走走,却深感力不能至,脚步难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不能不回想当年,而所有的回想都是痛苦,更令眼前的情景有不堪的残忍。于是诗人回转过来向自己道庆幸:若不是有佛祖的指引,若不是有佛理的开导,那人生的烦恼将会不由途径地涌来将自己包裹,将会铺天盖地地扑来将自己淹没,生活当无法继续。这种自我开释,在诗人或许有一时的宽解,通篇读来,读者仍然会感到内在的悲哀。

  尾联回应首联的修行之事,用“知气味”写此刻对于佛理的感悟,上承“病身坚固道情深”。因此可知“道情深”的二层意思中,重在后者,不是说自己的修行已经达到的境界,而是指佛理本身的深刻。同修佛教的白居易有诗曰:“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闲吟》)可以帮助李煜所说的“道情”。诗人在“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两句中点明,生活全靠在佛法中寻找乐趣,否则早就被万般烦恼吞噬了。

  这首诗中有“庸医”“小婢”,还有清风、明月、飞鸟等具体的事物,可使读者通过感知这些人物和景物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受。此诗与《病中感怀》内容相似,皆描写病中感受,但此诗宗教情怀更浓。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首诗侧重抒怀,抒发病中情怀;这首诗侧重叙事,叙写病重的诸琐事,诗里所写之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生病期间所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根据内容推断,当与《病中感怀》作于同时。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李煜入宋之后。史载金陵城破,李煜被俘,押解到宋朝的京城汴梁。宋太祖因他此前数次拒绝入宋的诏命,在安置之时,封他为违命侯。他的居所,门外有人看守,若未请得朝廷允许,来人不得入内。他的生活,虽然也有宋朝的资费供奉,侍女的照料,但毕竟是囚徒,与过去在金陵是完全不可以相比的。这封号的居辱,这行动的监禁,这生活的清苦,还有多病的身体,自然都使李煜深感痛苦,但是,最为刻骨铭心的痛苦还是亡国之恨,思乡之情。他曾有信写给在金陵的旧时宫人,说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默记》卷下),可知其悲惨的心境。然而,日子虽然难过,还得要继续;要继续,就得要有精神的支撑与安慰。那么,李煜寻找支撑与安慰的就是佛教。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从佛教中寻求生命的慰藉和生活的支撑。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闻君游静境,雅具更摐摐。竹伞遮云径,藤鞋踏藓矼.
杖斑花不一,尊大瘿成双。水鸟行沙屿,山僧礼石幢。
已甘三秀味,谁念百牢腔。远棹投何处,残阳到几窗。
仙谣珠树曲,村饷白醅缸。地里方吴会,人风似冉厖。
探幽非遁世,寻胜肯迷邦。为读江南传,何贤过二庞。
湘竹斑斑湘水春,衡阳太守虎符新。
朝来笑向归鸿道,早晚南飞见主人。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恳切金章奏,精诚玉帝知。
稻粱民性命,丰歉国安危。
苗秀方成实,雨来还及时。
人能合天意,天亦顺人为。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一老昂藏物外高,陈陈胸次尽龙韬。
功名未疗湖山癖,却著袈裟替战袍。
百年犹恐没人知,名字仍交厅胁题。
入水入泥难放牧,仰山只得半边骑。
极目登高丘,秋高淮泗平。
淮泗东南流,故绕钟离城。
东京昔丧乱,英雄纷战争。
杀人及鸡犬,旷野寂无声。
悠悠千载下,复见新人耕。
魏公今何在,铜台春草生。
公路冢中骨,岂忧王室倾。
北海固为豪,平原安可轻。
时哉有屈信,汉道再昌明。

结庐在人世,惟善以自将。宅兹幽迥地,远彼势利埸。

古屋三四间,秋风白云乡。仁慈居壶势,礼义为垣墙。

庭种三古槐,门栽五垂杨。芝兰香四座,花蕊映两厢。

光辉谢金碧,调饰辞铅黄。吟榻青峰边,钓石绿沼旁。

窗前书万卷,膝上琴一张。客至亦不恶,茗碗与酒觞。

客去但高卧,不梦封侯王。全无宠辱惊,常有声名香。

胸中万念空,并此身世忘。秪存金石心,靡替刚毅肠。

平生无所短,而亦无所长。平生不作恶,善亦无可扬。

善恶俱两遣,长短未用量。傍人患不足,我乐殊未央。

乐此山水丽,乐此松桂芳。乐此烟霞古,乐此风月良。

丘园之胜概,泉石之膏盲。岂止乐吾庐,更乐斯民康。

古今之遗范,天地之大纲。无一不自乐,其乐匪泛常。

其乐善无尽,聊以名此堂。

阖闾浦口路依微,笠泽汀边白板扉。
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
畏途岂有新知灯,老景空思故里归。
拟问桃花泛春水,船头浪暖鳜鱼肥。

□□东轩树,微飙散清影。凉生□□移,露滴秋阴冷。

寥寥鸣凤来,历历啼乌静。徘徊未成□,月明下金井。

经榻多馀为我分,閒身且得伴孤云。此来已觉心无事,清夜论诗况有君。

金木有饥饟,所荷均皇仁。常平盛朝事,水旱膏无屯。

吾生值乱世,此义安复陈。行麋遵月令,烂额愧徙薪。

有司仅倡募,中怀实苦辛。独饱视众饥,未忍越与秦。

黾勉告同志,蒙耻亦救民。岂无西江波,斗水涸辙鳞。

捐家散百万,惜哉无义人。岂繄无义人,邑小人实贫。

旷望极平川,遥心自黯然。
空烟疑有地,远浪不分天。
暮色孤帆外,寒声落雁边。
年催长路客,归思倍堪怜。

朱楼晨起碧窗推。砌草蒙茸春渐回。猛雨一宵妒早梅。

惜花魁。一半独开一半摧。

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

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何曾设钩距,到底是聪明。

鼎在神奸伏,鹰来鸟雀惊。诈穷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如廉士,农桑学颂声。在官嗟不久,丕绩已垂成。

岭路当过庾,州图喜得英。远人天与幸,弊俗日将清。

游刃非无地,抟风别有程。上心应寤寐,彝器待书名。

整冠亭畔草萋萋,一曲《南薰》落照迷。肠断九疑山似黛,鹧鸪飞入竹间蹄。

时序去如流水,功名冷似寒灰。尽教江庾赋多才。一刻千金难买。客里月圆月缺,尊前花落花开。春来何处带愁来。春去此愁还在。

暑退中元后,祥开岳降初。月轮谦有受,川德盛方潴。

爽气翔高宇,凉飙动六虚。槎浮凌蜃泛,药捣傍蟾茹。

阿母乘云驭,群仙降玉除。为传青鸟信,言奉紫霞书。

有馔多麒脯,无觞不露湑。涟漪烽树发,飘飏凤笙嘘。

舞奏霓裳袅,歌赓桂棹徐。婆娑今半百,笑傲历千馀。

孝寝行将近,河流委以纡。皇皇钦简命,赫赫戒衣茹。

剔攘存桢干,封培禁铄锄。龟螭增宝碣,金石炳玄庐。

返旆朝丹阶,承恩锡路车。南山歌乐只,北海庆华胥。

带砺永无极,冈陵同宴如。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