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注释
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星斗:特指北斗星。
阑干:横斜的样子。

赏析

  钱钟书《宋诗选注》:“《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张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晓行》诗,也选入《诗家鼎脔》卷上,跟这首诗大同小异:‘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诗,跟这首只差两个字:‘露’作‘雾’,‘分’作‘野’。”

  《梅磵诗话》卷下:“早行诗,前辈多佳作。近世如杨万里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刘应时诗云:‘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三诗意皆高远。”所引刘诗与《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你喜欢
百和宝钗香珮。短短同心霞带。
清镜照新妆,巧画一双眉黛。
多态。多态。偷觑榴花窗外。
东隐三年别,西风一纸书。
逢人相问讯,念我独勤渠。
游子司吾土,先人有弊庐。
欲归归未得,妻子定何如。

君不见南山峰晴倚空,有时烟岚失青葱。又不见碑潭水清贯市,有时波涛涨黄滓。

铜章一临山水閒,变态有甚水与山。自从有邑知几尹,仁闻始终无二三。

况直焦氛半封内,转为乐国非容易。飞凫忽载福星来,力量精神有馀地。

吾乡由来文献多,道脉无如世故何。蔬园每每今栋宇,芹波瀰瀰新弦歌。

小民艰食业山海,弱肉难供虎狼噬。寒忽煖衣饥忽食,昼无打门夜无吠。

百里乳哺父母怀,恶稔时劳匣剑开。同寮议论兄弟视,理到肯放山笔回。

苦檗隽永世味外,甘棠种在人心里。图志虽书不尽书,颂碑歌记如何记。

及瓜而代芒芒行,花城如画琴在堂。手挥帐饯前路阔,唾去金馈西风香。

来不携家影相逐,去不挑包心自足。眉閒迎笑动瑶琴,膝下候归翻綵服。

南溪景擅孟城奇,酒丹米白鱼蟹肥。家林燕喜莫惜醉,仕宦得閒能几时。

平实工夫根本大,舒徐步武官职耐。向上规模看宰邑,谁能如公三出宰。

谁能如公彻底清,谁能如公不眩名。卓乎高哉日月證,足以行矣云霄程。

出门为民还小驻,肯借心香勤旱雨。一雨三日岂偶然,异日作霖天已许。

老夫生身八十年,何幸亲见真前缘。既无筋力送之远,又乏词藻扬其贤。

漫将里咏涂歌者,掇拾万一溪藤写。长揖奉为行李累,为我一读清天下。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当时避世乾坤窄,
此地安家日月长。草色几经坛杏老。岩花犹带涧桃香。
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霞衣侍玉皇。

随意步,芒屦破苍苔。半壁雨收残日去,满江风送晚潮来。

此景亦悠哉。

结屋端居绝垢氛,独怀冲默事天君。看从上下机缄露,悟到中间造化分。

细雨缓催幽砌草,好风轻卷太虚云。收功欲问知何似,纵是无声也自闻。

去国三千里,携家四十程。云岩暂投宿,聊使梦魂清。

平塘梦断夕阳红,曲槛容遮五夜风。一点春愁分不去,当阶斜睨锦熏笼。

楼船儿女日晚歌,莲心结子绾双螺。湖水潇潇湖月白,奈尔湖中凉夜何。

太平宰相范尧夫,曾驾西州使者车。
雅操清规公更游,委蛇退食一编书。

一声嘹呖过南楼,烟水茫茫万里秋。多少弟兄零落尽,且随鸥鹭立沧洲。

今年春早。到处花开了。只有此枝春恰到。月底轻颦浅笑。风流全似梅花。承当疏影横斜。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近值丧乱弃中原,南来亦复著南冠。吾家旧井岘山畔,野老谩作北人看。

槐市最清严。喜辟新居敞画檐。月转回廊花映槛,垂帘。

风弄银钩戛响尖。

伴侣故乡淹。辜负琴樽乐事兼。绣阁依依浑似梦,愁黏。

便饮香醪不喜添。

夫婿长贫老岁华,生憎名字满天涯。席门却有闲车马,自拔金钗付酒家。

冷艳天然白,寒香分外清。
稍惊春色早,又唤客愁生。
待索巡檐笑,嫌闻出塞声。
园林多少树,见尔眼偏明。

相如未用尚文园,暴胜威名世已传。揽辔一时高莫挹,著书千首浩无边。

顾惭局趣何能驾,望绝骐骝不得前。圣世料材方责实,便应归泛五湖船。

白发枕戈眠,黄沙带甲穿。风云经百战,筋力尽三边。

旧识飞狐路,高谈射虎年。闻笳心未死,尚想勒燕然。

溜泻檐阶锁夕烟,竹声松响共萧然。一天雨掩闲吟阁,半夜风横罢钓船。

花委暮林香漠漠,草低寒砌色芊芊。此心不逐疏棂去,好背孤镫便学禅。

绝消息时消息,不流通处流通。
未达曹源渊奥,依然两段不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