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千年留下的书籍,被烧成一窖灰尘,路旁种田的农民也感到很伤神。
秦皇计算事务真是机灵聪明,以为人们读书多,就能活得比别人好。
注释
遗踪:指写在竹简、丝绢等上的诸子百家的书籍。一窖尘:一坑尘土。
祖龙:指秦始皇。乖角:机灵聪明。

赏析

  这是一首直接歌咏历史题材,表达作者议论见解的咏史诗。它跳出了一般咏史诗的窠臼,从另一个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而有新意。

  诗的前两句以看似平实之笔叙说了诗人所见:当年秦始皇焚书之处历经千年,已成为历史陈迹,除去满洞穴的尘土外什么也没有了,就过路旁的农夫看到这荒凉景象也感到伤心。这两句既交代了吟咏的历史事件,又从侧面写出了诗人的感慨,看似“无我”,实则“有我”。试想:历史上秦始皇焚书的暴行,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大劫难。许多优秀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使每一个视书为生命的读书入念此而心痛,千年之后的罗隐亦不例外。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直写自己的感慨,而是借写自己的所见,借写他人的感受来表现这种感慨。一个不识诗书的农夫尚且“伤神”,罗隐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更是感伤至极,这一点,读者一想即知,不说胜似多说。这种融思想感情于叙事当中、融丰富内容于平实当中的写法,既简明经济,又韵味无穷,不由人不赞叹诗人运用语言、高度概括的功力。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议论,揭示秦始皇焚书的原因。“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意谓秦始皇谋划事情还真聪明,他认为烧毁书籍就能保秦王朝永在,赢代政权永存。一般的咏史诗,作者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或赞或贬自己所吟咏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而罗隐却不是这样处理的。他是带着嘲讽的语气,从揣测秦始皇主观心态的角度,轻轻一笔写就的。这里诗人不用始皇而用“祖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对“祖龙”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他要做诸“龙”之先,然后传诸子孙万代。既如此,诗人就用“祖龙”来称呼他,但实质是仅其意而用之,绝非单纯地使用典故。秦始皇为当初采纳李斯的奏议,烧毁了他认为是祸乱根源的“百家之言”,主观上是要推行“以愚黔首”的愚民政策,借以维护其政治统治,达到传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之目的。这样的打算是荒谬的,仅是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焚书之后没几年,义军四起,赢氏政权很快就成了一个短命王朝,对于这些与秦始皇主观设想背道而驰的历史事实,罗隐是再清楚不过了。但是诗人并没有像其他后世文人那样去正面议论,直抒胸臆,猛烈地抨击谴责秦始皇所为之荒谬,残暴,而是以较为轻松的似乎是局外人的语气,通过“浑乖角”这样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揶揄嘲讽之意,不露锋芒而又锋利无比,无情地鞭挞了秦始皇焚书的暴行,深刻地讽刺了秦始皇的异想天开,真可谓匠心独运,曲折达意而又深刻有力。

创作背景

  人类历史上的专制者各有各的愚民术和御民术,但有一招,是他们都尝试过的,那就是钳制思想,管制言论,垄断文化,推行文字狱。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独裁者依然前赴后继,依然自以为是地享受着“文字狱”的盛宴。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历史感叹的人很多,罗隐这首《焚书坑》即是其一。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你喜欢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空堂霜气肃,落木集已多。墙阴数丛菊,岁晏承阳和。

寘卷下堂行,自爱颜色佳。掇英汎浊醪,为我驻年华。

渊明已黄土,幽姿徒尔嘉。惆怅南山上,千载空烟霞。

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
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
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士苦不自重,贪名乃忘生。
向来望尘子,得车定何荣。
浮云蔽天壤,岂碍日月明。
惟余金石交,可论藏与行。
云阳别夜忆春耕,花发菱湖问去程。积水悠扬何处梦,
乱山稠叠此时情。将离有月教弦断,赠远无兰觉意轻。
朝右要君持汉典,明年北墅可须营。

走遍人间行路难,异乡风物杂悲欢。三年北户梅边暖,万里西楼雪外寒。

已办鬓霜供岁籥,仍拚髀肉了征鞍。故园云物知何似,试上东楼直北看。

始欲愁生愁未涯,清风白月客辞家。北城下马无肠断,泪墨斜斜涂晚鸦。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射阳湖上烟树多,浊水奔流江作波。邗沟西北入淮去,一夜秋风渡漕河。

竹西歌吹何年路,广陵回首瓜洲渡。胥泾不见浣沙人,参军只有芜城赋。

真州昔与谭生游,门下每称刘子脩。曾揖长桑传肘后,还能满壁画沧洲。

前年击筑过燕市,昭王台边遇刘子。挥毫命酒见平生,荐引无人解知己。

丹青传色出董源,晚于山水师荆关。犹恨壮观未极意,跨蹇从我游西山。

风吹柳花满京阪,忽忆射陂春已晚。公卿投辖不可留,买舟直向湖南返。

到家稚子候门庭,湖上芦黄枫树青。行持西掖裁书笔,归注东皋让酒经。

我畏东华软红热,木门琅仓不堪谒。长吟左氏招隐诗,寻尔持竿钓湖雪。

芳树翠烟重。残角疏钟。落花飞絮一帘风。可惜河阳桃李月,弹指春空。翡翠合欢笼。相望西东。锁窗幽梦几回同。料得朱门歌舞罢,满袖啼红。
金粉拂霓裳,凌波微步。瘦玉亭亭倚秋渚。澹香高韵,费尽一天清露。恼人容易被、西风误。微雨岸花,斜阳汀树。自惜风流怨迟暮。珠帘青竹,应有阿溪新句。断魂谁解与,烟中语。

银塘斜织疏烟,薰风吹送湘娥面。亭亭翠盖,淡妆依约,蓦然相见。

素袜凌波,圆珠泻露,清芬难散。看沙边宿鹭,惊飞扑漉,却还被,伊遮断。

道是玉奴新浴,又无端、抛残团扇。猜红怨绿,千丝并蒂,满池葱茜。

风细月明,六郎回去,眼波一线。待停桡珠浦,碧筒相吸,为偿私愿。

秋英开后已无花,征战频年怅海涯。独对西风起愁思,孤城落日又鸣笳。

才大惊馀子,名高压四夷。雁书希世事,鵩赋暮年悲。

习险从人在,杯圈旧事非。凄凉嘉树侧,无复板舆归。

绿烟散尽天如洗,露滴银床尘不起。寒冰一片湿欲流,冷浸碧空秋万里。

倚阑相对不胜情,翠袖飘风舞态轻。香烬宝炉檀板歇,桂花阴底夜三更。

宋时豪士石曼卿,帝命作主芙蓉城。
我才比石万无一,半世虚负狂直名。
年来似有丧心疾,荐共引鲧辜苍生。
天诛未加公论沸,日夕惟待鼎镬烹。
何哉异梦出非想,忽遇仙老谈真情。
谓予夙是文昌相,漏泄轻举遭弹抨。
帝令谪堕饱忧患,且使两足蹒跚行。
追思善步不可得,忽升妙术矧敢轻。
当时廷议祗如此,汝悔当复惟相迎。
稽首老仙谢慈悯,臣罪当死天子明。
久之寂灭一大乐,斲棺待尽无他营。
老仙笑许汝可教,引领直上朝玉京。
通明大明二宫殿,林木蓊萃阶瑶琼。
芙蓉烂漫锦欲似,帝皇锡以主殿名。
赋诗奏谢九拜起,玉音嘉奖傍观荣。
痴人说梦聊一快,我独知命不少惊。
只恐才非曼卿敌,相见惭汗应如倾。
从今闭目需帝召,玉楼续记时当成。
儿孙自有儿不福,与农报国须勤耕。

莺声出谷柳条新,乍捧除书下紫宸。客里三刀频入梦,花前五马又行春。

挥金慷慨承家操,剧郡艰难报主身。来暮喧歌缘底事,去思处处欲沾巾。

宾接微僚礼数宽,倍怜万里历艰难。自从风引蓬壶渺,敢怨霜严关塞寒。

北海亲贤殷好士,西戎校尉愧弹冠。何时报国甘陈效,竟发乌孙取可汗。

国事须才急,如公亦古人。
江淮老麾节,俎豆哭军民。
图忆筹边旧,官传结绶新。
朔风吹老泪,泉路湿寒燐。

客从故乡至,为我理瑶琴。流水本无意,高云若有心。

朔风吹早雁,落叶下疏林。之子不归去,衡山空自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