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未几时,遭时崄巇,逢此百离。
伶丁荼毒,愁苦难为。
遥望极辰,天晓月移。
忧来填心,谁当我知。
戚戚多思虑,耿耿殊不宁。
祸福无形,惟念古人,逊位躬耕。
遂我所愿,以兹自宁。
自鄙栖栖,守此末荣。
暮秋烈风,昔蹈沧诲,心不能安。
揽衣瞻夜,北斗阑干。
星汉照我,去自无他。
奉事二亲,劳心可言。
穷达天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安贫乐道,师彼庄周。
遗名者费,子遐同游。
往者二贤,名垂千秋。
饮酒歌舞,乐复何须。
照视日月,日月驰驱。
轗轲人间,何有何无。
贪财惜贵,此一何愚。
凿石见火,居代几时?
为当欢乐,心得所喜。
安神养性,得保遐期。
踏入仕途没有多久,便遭遇时世倾危,千忧万患尽相遇。
孤独苦痛,忧愁苦闷难以停止。
遥望北极星,直到天晓月沉西。
满腹恼人事,谁能做我知己,知我心事?
悲伤多疑虑,惶恐难安宁。
祸福旦夕事,来去无踪影。想到古时贤人隐逸躬耕,避世远祸。
遂我平生志,求得心宁静。
何苦忙公务,守住禄位哪里有光荣!
深秋的风吹得正急,我的心情如漂泊在海上,心七上八下不能安。
揽衣出户看夜空,北斗七星光芒四射正灿烂。
银河照我行,归田无他念。
奉侍父母两老人,再劳再累心自甘!
穷困通达皆天意,聪明的人不去愁,努力耕作,身劳少烦忧。
安贫乐道,学习庄周。
何须枉求名,乐与子遐一类的人去同游。
昔日两贤人,圣名垂千秋。
饮酒伴歌舞,行乐须及时。
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太阳、月亮不停驱驰如过隙。
坎坷人间世,何必论得失?
贪财惜富贵,岂不太愚痴!
人生短暂如石火,在世能几日?
当欢乐时且欢乐,只要合自己的心意。
使心神安定,才能保长寿无限期。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民歌的特色,这一特色也充分地体现在这首《满歌行》中。用铺陈的手法,通过对诗人自己的遭遇、志趣、思想、认识的叙述,剖白、刻画了抒情主人公这个远祸晋身、向往隐逸的封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全诗共分为五解。开头一直到“谁当我知”为第一解,写自己乱世逢忧不被人理解的遭遇。踏入仕途没多久,便遇上乱离的世道。家国、自身、前途抱负,各种忧患一起向自己袭来。孤独痛苦,就如同难以治愈的疾病无法摆脱,无人理解。诗人在铺叙的过程中,抓住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遥望极辰,天晓月移”,对深刻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解自“戚戚多思虑”到“守此末荣”,倾吐辞官归隐、躬耕陇亩之志。动荡的时局,多变的官场,使诗人对“祸福无形”的仕途生涯充满忧虑和恐惧,以致使他“耿耿殊不宁”,真有点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担惊受怕,就为那微爵薄禄,有何不可割舍呢?他要像古代许由一类隐士一样淡泊功名,躬耕陇亩,满足平日愿望,以此来求得内心的平静。
从“暮秋烈风”到“劳心可言”为第三解,写归隐前的思想顾虑。“暮秋烈风”“昔蹈沧海”,诗人借助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含蓄地表现归隐时的顾虑。正值暮秋烈风天气,漂泊大海上,心潮滚滚,犹如汹涌起伏的海涛一样难以平静。这种艺术手法,令人联想,耐人寻味。“揽衣瞻夜,北斗阑干”,既是对诗人动作的具体描写,又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剖析。诗人内心忧虑,夜不能寐,揽衣出户星斗。银河照着诗人,使他辞官归隐,不再忧虑。奉养父母双亲,使心劳累何待言。
第四解自“穷达天为”到“名垂千秋”,集中抒发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战祸遍地的社会无能为力,但却不甘心,又要达到内心平衡,只好借助于“天命”,再加上颇具“圣名”的先行者,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寻找堂皇的理由。他认为一个人处境的穷困和通达是由天决定的,因此明白穷达之理的“智者”就不会因处境困顿而犯愁。虽知躬耕之劳辛苦,但“身虽多为”,而“心自少忧”。“安贫乐道”以下六句,明确指出“安贫乐道”的主张,并且把庄周和子遐奉为榜样,要像他们那样处世。
第五解从“饮酒歌舞”至篇末,写如何处世,才能长寿。这一解,诗人主要以议论的方式,抒写了人生在世如“凿石见火”,应及时行乐,修身养性,以保长寿,抒写了消极悲观的远祸晋身的处世态度。
强烈的现实主义内容,对人生态度自然直率的表达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语言精练,富有理趣。无意塑造形象,但一个封建士大夫、忠臣、孝子、隐士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一络青铜一面春,雕阑处处锁朱轮。试将校黑分黄眼,品取如花似上人。
石洞何年有,名传事或非。那知为雨后,却向此中归。
落叶随风飞,欲归在何时。人生千里不得会,空向天涯歌所思。
黄陵女儿泣湘月,苍梧鸣空千年别。弹折秋风五十弦,妾貌如花命如叶。
青猿夜啼三峡长,望美人兮良可伤。回雁峰前有来使,愿寄一书还故乡。
春意应嫌芍药迟,一枝分秀伴双蕤。并肩翠袖初酣酒,对镜红妆欲斗奇。
上苑风烟工献巧,中天雨露本无私。更看散作人间瑞,万里黄云麦两岐。
数声钟动下遥岑,知是桃花古寺林。溪水消馀半篙浅,春云浓起一峰深。
茶烹雀舌留新味,树拥龙鳞接晚阴。为问游人诗思好,清吟可有出尘心。
绝似幽栖处,柴门瞰竹墟。未能忘志遂,且遣病眸舒。
莼上邀黄耇,花前煮白鱼。近来儿侄辈,此乐定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