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可是美好的时光又哪会再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猛志:勇猛的斗志。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鸟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关于“同物”的理解

  关于“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一句,有的认为,上句言生时,下句言死后,“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然而这样理解,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可见物为天地万物之意,而精卫化去为鸟,刑天化去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二者虽则化为了异物,但实际上与生前并没有区别,都有着自己的意志,都是天地所生的有灵之物,都同归于自然大道。所谓的生死、化与不化,都不能改变“同物”的本质。因而,既然同样是“物”,只不过形态有所不同,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那么化去也就没有任何的悔恨了。“物”不仅仅是指精卫与刑天本来的形态而言的,“同物既无虑”与“化去不复悔”两句是因果的关系。作这样的理解,诗文更能表达出一种道生万物而万物一同的意义,更能理解“化去不复悔”的原因,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轩车紫陌竞寻春,独掩衡门病起身。步月怕伤三径藓,
取琴因拂一床尘。明时傥有丹枝分,青鉴从他素发新。
况是青云知己在,原思生计莫忧贫。
前年冠獬豸,戎府随宾介。去年簪进贤,赞导法宫前。
今兹戴武弁,谬列金门彦。问我何所能,头冠忽三变。
野性惯疏闲,晨趋兴暮还。花时限清禁,霁后爱南山。
晚景支颐对尊酒,旧游忆在江湖久。庾楼柳寺共开襟,
枫岸烟塘几携手。结庐常占练湖春,犹寄藜床与幅巾。
疲羸只欲思三径,戆直那堪备七人。更想东南多竹箭,
悬圃琅玕共葱蒨.裁书且附双鲤鱼,偏恨相思未相见。
不奈滴檐声,风囘昨夜晴。
一阶春草碧,几片落花轻。
知分贫堪乐,无营梦亦清。
看君话幽隐,如我愿逃名。
梦破风烟迥,衾寒不自由。
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
雁过江山老,蛩吟草树愁。
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

舞态低迷误招拍。

我辞承明直,矫志青云端。销声绝车马,卧痾对林峦。

甘此皋壤怡,谢彼飙霭干。晨夕咏凿井,春秋歌伐檀。

奔曦岂不疾,国火三改钻。游子恋所生,不获常怀安。

微尚何足云,弱质良独难。衡门坐成远,尘冠行复弹。

已负濩落性,更从樗散官。进阻岩廊议,退抱江湖叹。

矌哉宇宙内,吾道何盘桓。

旧筑草堂,周遭碧水,宛在象山阳。二十四岩,花明竹媚,真个是仙乡。

洲渚玲珑江草碧,鸥鹭自成行。静倚吟筇,闲移钓艇,万事罢思量。

宛马来东道,燕鸿起南飞。适时必有遇,去远不独迷。

左揽繁弱弦,右拂青萍辉。笑作千里别,出门亦依依。

人生何新故,行道情有违。勉率歌清风,以慰君永怀。

春尽天涯感别离,沧波极目去帆迟。江南到处搴芳杜,海上先秋荐荔枝。

明月每劳到市梦,白云遥寄越乡思。山灵暂尔留旌节,独立西风赋武夷。

水树摇窗榻见天,空花换尽我依然。
吟情豁处因闻道,隐趣深来颇入禅。
不以耳听何用洗,且无琴在底须弦。
未知遇得开关否,破费沧江月一船。

卧客朝醒正未醒,寒妆先罢影伶俜。香侵病肺常嗔见,歌会愁心暂喜听。

爱把远书看亹亹,记将幽梦说惺惺。分明蜡烛身相似,才上欢筵泪已零。

白纻乌纱巾,久不见此客。眉长耳有毫,眸子秋水碧。

惠然顾柴门,坐对山气夕。荒芜子明径,寂寞子云宅。

携酒意殊厚,细酌话宿昔。袖中出新作,关键有阖辟。

五十始学诗,定复笑高适。繄予骨相屯,年年困行役。

里社何幸还,尾君杖屦迹。苦辛厌奔驰,忧患饱阅历。

胸中万不平,一笑春冰释。双鸡古侯膳,拜赐书之策。

顾无明月珠,何以报私觌。

西晋中条胜,王官谷最幽。向来期共到,何意阻同游。

玉版传新调,银钩慰老眸。倚阑贪想像,云树霍山稠。

冠盖何煌煌?江东送飞黄。青青枫树林,倏尔染丹霜。

●明照君心,瞻望綵云深。廷尉天下平,吾以啸且吟。

暮鸦归处断霞明,搔首风前万里情。烟抹山光翠屏冷,水涵天影玉壶清。

虫鸣莎径宵初永,雁落芦汀月未生。何事数声江上笛,吹将离恨满孤城。

懒散情怀是索居,非关故草绝交书。空谋赤壁一斗酒,不寄云间双鲤鱼。

近日西河疑子夏,几时汉武问相如?文章固是雕虫事,请教何人力有馀?

蓬莱山顶玉为峰,夜夜晴光吐白虹。石髓多年化韶粉,冰华无意属东风。

一天素月连云年,万斛明玑堕地空。只恐高寒禁不得,乘鸾飞度碧瑶宫。

大茅峰栖云绝顶,祠官石坛秋日冷。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

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

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

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

閒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

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

泥丸绛官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如此亦足昌吾年。

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黄尘向晚蓟门深,白石行歌无好音。
万里登楼今夜月,三秋落木半河砧。
山空嬴女吹箫泪,天远梁鸿去国心。
世路不如依漂母,且投书剑钓淮阴。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