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美:王世贞字。
谢茂秦:谢榛。按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同为“后七子”之一,以谢榛年最长。谢榛为盟主,诗对谢榛极力颂扬。后来谢榛与众人意见不合,李攀龙、王世贞都与之绝交。
得关字:以“关”字为诗韵。
凤城:京城的美称。
谢朓:字玄晖,南朝诗人。此代指谢榛。
西园:在邺都,曹操建。曹丕、曹植等文士常在此赋诗饮宴。据《明史》卷二八七:谢榛曾“西游彰德,为赵康王所宾礼。”彰德,府名,即三国时之邺都。故诗以谢朓作比拟。
“明时”句:说谢榛不求闻达,抱病风尘,高卧不起。谢榛生平未出仕,故云。
褐:粗布衣。
鹿门: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汉末隐土庞德公携妻隐于此。
燕关:燕地的关塞。此指代北京城。
这首诗的首联从反面切入,写聚会,偏从离别的象征物杨柳写起,构思奇特,然后次句以“未拟还”拉回,又以谢朓比谢榛,切姓,又切身份;颔联由上“未拟还”生出,把他不归说成不得归,暗中达到颂扬的目的;颈联在谢榛布衣的身份上做文章,说他不屑仕进,而交游遍天下;尾联收缴全篇,说他终将与妻子高隐;尾联一纵一收,收放自如,巧妙地化用典故,为谢榛转圜,把他高人诗客与出入京华富贵之家的形象组织在一起,处处为他占身份,虽是颂扬,但颂扬得十分得体。
京城送走了严冬,又迎来了春天,路边的杨柳抽出了长长的嫩条,正好供行人攀折话别,而谢榛却游宴歌咏于京师,还没有回乡的意思。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诗词中多引为赠别语,如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这首诗写的是聚会,却偏从离别的象征物杨柳写起,构思奇特,非才力大于凡人者难以做到。对句以谢朓比谢榛,即切合其姓,又符合他诗人的身份。而西园又是达官贵人府第的代称,并以文人游宴赋诗而著名,谢榛在京城与当朝大佬过从甚密,诗用西园典,与他的行事密切吻合。李攀龙论诗与“前七子”遥相呼应,力主“诗必盛唐”,特别心醉杜甫。杜甫的赠人诗以用典切合人的姓氏身份著称,如《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用张骞泛槎事切其姓。又如《敬简王明府》:“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以汉叶县令王乔比王明府,切其姓与身份。李攀龙此句正是他学杜甫的经意之作。
古时提倡清高,对隐逸之士往往推许褒扬,对曳裾侯门者往往多微词。所以首联说了谢榛滞留京师不归,出人权贵之门后,颔联立即拉回弥补。诗说谢榛年事已长,由于苦吟和久居他乡,暗换了青青发,每逢春天到来,魂梦不由得萦绕着故乡的青山。这就把谢榛不归说成了不得归,他出入朱门也就非其所愿。而是由于权贵们仰慕他的诗名。这样对谢榛出入人海的行止作解释,便达到了颂扬的目的。
颈联在谢榛的身份上大作文章,说他生当清明盛世,正是可以出仕为帝室效力的时候,他却托病不起,甘以布衣终其身,虽然无官无禄,清寒贫苦,却结交遍天下,声名籍籍。尾联则进一步说谢榛虽然目前游走京师,最终仍然要像隐士庞德公一样,偕妻子高隐故乡。这两联仍然是一纵一收,处处为谢榛转圜,把他描绘成高人与诗客的结合体,为他占尽身份。虽是颂扬,而颂扬得非常得体,不露谀媚之态,无论是受者、旁观者都能坦然接受。
读古诗时总感觉到写赠答诗犹如送礼,措手颇费斟酌,且碍于情面,很难写得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更难表达真实感情。李攀龙这首诗巧妙地化用典故,收放自如,以精湛的技巧弥补了感情的不足。
这首诗是作于李攀龙与谢榛刚刚缔交时,诗竭力加以捧扬赞美。后来李攀龙论诗与谢榛发生龃龉,王世贞等人站在李攀龙一边,干脆把谢榛排斥在七子之外,自己做起领袖来。明代的世风,到了嘉靖年间已日现颓势,反映到诗人中,便同类相引,异己相斥,互相攻讦,忽离忽散。“后七子”后来一遭公安派的轰炸,马上溃不成军,未尝不是这种世风下的必然结果。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与谢榛缔交。当时七子初结诗社,以谢榛年最高、名最大,被推为盟主。作者竭力加以捧扬赞美。
相国家风独,夫人壸范如。宝珈宜服象,文锦合轩鱼。
感慨温成议,光华庆寿馀。非夫闻敌退,应愧此生虚。
杨子河南俊,诗书夙所务。蚤膺大廷选,从事玉堂署。
步履循周行,居心在忠素。抽毫立螭陛,鞠躬谨常度。
济济近侍班,娟娟水玉柱。一朝起高擢,万里南闽路。
大藩开海隅,卓卓挺疏附。寒操凛清严,春阳播温煦。
八郡五十邑,讴歌出黎庶。丈夫千载志,功业及时树。
肯堕尘俗流,甘同草木腐。念子予故交,仳别岁已屡。
耳熟道路言,良慰心所慕。玄冬十一月,风凄气寒冱。
朅来一晤对,告归复何遽。因诗寄深衷,勉植后来誉。
花宫宝塔映湖光,题墨游踪久已忘。屈指岂胜年契阔,感人何在画存亡。
头衰要雪消难得,山缺教云补不妨。旧梦又将新梦接,几时风雨活松堂。
津柳著阴,夜窗歇雨,梦醒青山归晚。渺然华发坐沧波,怪十年、故怀轻换。
清杯恨溅。任拂拭、星文锈断。傍西风、睨画堂多少,偎人残燕。
西池宴。屈戌铜铺,但有愁一片。玉楼帘影至今垂,睡冥冥、翠瀛三浅。
迷阳唱倦。倚沈醉、蛾眉青眼。怕重逢、墨泪单衣渍满。
许生崛强好画竹,整整斜斜风肃肃。向北忽不见此君,一心惟爱写枮木。
南司夜夜北风多,呼酒不来可奈何。砚冻杯乾不肯睡,秃笔闲从冷炕呵。
呵笔摇摇拂败纸,童童偃蹙无树理。灯下微窥龙虎姿,离离欲死不成死。
雨鞭风挞老蛟饥,左攫已绝右拿离。心怜欲益好颜色,粉墨两看无所施。
浅者屈霜深屈雪,白摧龙骨黑老铁。到底不能看作薪,此公虽苦有高节。
半夜俄闻乌乱啼,棹棹轧轧明月低。菀树何曾集冷翼,不知飞向谁家栖。
许生见鸦长太息,万巢突兀生胸臆。鸦尔来前尔鸦前,吾将巢子以奇墨。
我树虽枯得大年,南枝不脆北枝坚。关河雪冷谋且息,畅飞畅舞好更迁。
夜深鸦与群鸦语,上下四旁同一处。嘈嘈切切无留言,我歌尔和慎莫拒。
朝从昭阳殿里来,千门万户一时开。鼚乎鼓之轩乎舞,亲见邹衍吹律回。
鸠乐闲房鹊笑大,来遗我酒群相贺。吾徒岂不忆寒号,枯枝得坐且同坐。
杨柳藏身忆白门。欲飞不飞恋黄昏。此心流水孤村外,此地难言好久存。
苇屋风飘不成画,放笔与鸦为酸话。不知幅间与树间,更残月黑群鸦拜。
许生画竹竹尽情,许生画鸦鸦有声。但是一点两点墨,何至遂与群鸦争。
许生慎莫悲寒呴,会使墨光有奇吐。哕哕天上凤皇鸣,日写梧桐千万树。
清晨钟鼓鸣,海角金气应。芳树哀蜩歇,凛节亦已征。
如何向亭午?毒热尚吹甑。是宜起居谬,不与安养称。
逝川无回波,驾马少返乘。簪发耻虚名,丘园激高兴。
飘飘百年内,过者已蹭蹬。强学而有成,庶以道自胜。
一官冒风尘,十载犯霜露。岂伊怀禄情,亦以娱亲故。
长涂忽榛棘,四海益氛雾。父母且不知,妻子岂得顾。
闽海非我乡,浙河幸余渡。谁知消息近,反使心魂惧。
桑梓半不存,骨肉定何处。掩骼古则然,脱骖今岂遇。
言归虽有期,悲情将焉诉。蓼虫昧葵堇,晨鸡识晦雨。
君自处平世,安知我心苦。
销镵钁,铸刀兵,佃家丁男县有名。客兵贪悍不可制,纠集乡勇团结营。
宁知县官不爱惜,疾首相看畏占籍。奔命疲劳期会繁,执戟操场有饥色。
星火军符到里门,结束戎装蚤出村。将军令严人命贱,一身那论亡与存。
保正同盟卫乡里,何期远戍吴淞水。极目沙堧白骨堆,向来尽是良家子。
一帘细雨不成丝,挽婿镫前与论诗。家近不归如梦远,花寒未放识秋迟。
心灰久病拈针懒,眉讳新愁只镜知。约略听他双燕语,腰肢减瘦比来时。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