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楚国有个生活贫困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就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县里的公差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衙门。
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
《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
伺:等待,侦候。
自障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障,遮蔽。
可以:可以用来。
遂:于是,就。
分别:分辨。
障:遮蔽。
不:同“否”。
恒:经常,常常。
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不堪:不能忍受。
绐(dài):哄骗。
嘿:(同“默”字)
然:……的样子。
赍(jī):携带。
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吏:指县里的公差。
遂:于是,就。
诣(yì):到……去。
任何人都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追崇,要看清事物本质。
意义:
批评了那些死读书,完全相信书本而自己却不动脑、没有主见的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通假字
不:同“否”。
绐:读dài,哄骗。
嘿:同“默”。
鄣:同“障”。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何处初寒好,初寒洛汭宫。翠华虽脉脉,佳气自葱葱。
阙角月华白,苑墙霜叶红。都人心望幸,注目不离东。
昔人多事,把今日、名以佳名重九。青女连宵渲染作,浅碧深黄林薮。
杰阁千寻,长江一泻,瓜步晴如豆。帆樯飞下,夕阳还系堤柳。
休问高会龙山,参军同幕府,其人存否。古往今来属我侪,复共天涯杯酒。
目闼飞鸿,诗成戏马,莫放持螯手。远公微笑,醉中应恕狂叟。
又是寻秋一度来。十年城郭半蒿莱。眼明屈曲镜流开。
出骨微嫌山偃蹇,折腰犹舞柳毰毸。荻花抛雪点行杯。
秋雨兼旬久,水溢芙蓉塘。芙蓉波淼淼,别绪与之长。
昨梦游九峰,严亲劝加觞。慈帏欣促坐,笑语殊未央。
醒来一叹息,落月满屋梁。忆昔别亲时,牵衣断人肠。
提挈荷亲恩,镂骨深未忘。凉秋届九月,节序记白藏。
空庭木叶脱,微风发清商。霜威搜北窗,露气侵西廊。
亲年已垂耄,晓寒袭帷裳。远别心耿耿,含悲泪浪浪。
伯兄登龙门,仲兄贡玉堂。膝下更无人,谁为感冰鲂。
幸赖吾姊贤,差能奉壶浆。云间足珍味,鲜肥产江乡。
泖湖风浪阔,鲈鱼巨口张。更兼华亭舍,莼菜绿含芳。
甘脆粗足供,所愿亦已偿。我今隔梁溪,《陟岵》心所伤。
愿亲赐尺书,河鲤遥相将。潮落薛淀湖,烟波浩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