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怀才不遇的困惑、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凉。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
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浮浮塞草,拍拍风舟”,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看吧,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动地绘上令人神往的一笔。灵动的笔触一转,绘出浪声阵阵,一浪高过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滚。句中“怒”、“翻”二字,将气势浩大的江涛表现得极有力度。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登斯楼也,睹其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
但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岁月如此匆匆消逝;对照之下,他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如此写来,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动。
下片直书感喟,情中带景。
词人自比谢安,志愿出征,领导抗战,可是,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壮志难酬。既然如此,词人只好退而求隐:“且容老子,还访浮丘。”此句意谓,还是归隐去吧,去与浮丘公相伴。下面,词人更进一步抒发了归隐的思绪,并为未来的归隐生活作了构想:“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这样,在词人的眼前出现了归隐生活的幻景,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词尾写道:“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这里,词人写自己倚栏远眺、沉思,深感国运难回,英雄失志,终于下定归隐的决心。“去去归休”,不能再犹豫了。
词中有画,这是此词最大的特色。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就内容而言,其中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这一对矛盾集中于词人一身,这是现实使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
大海潮来独倚栏,七千里外冷朝官。重提孔子尊王义,如日中天万象看。
长安大道如弦直,车马相逢不相识。金鞭玉毂共争先,日日红尘大道边。
七贵门前罗将相,五侯座上列神仙。五侯七贵同杯酒,万骑于夫尽奔走。
一言得意贱可贵,百计奉身无亦有。杯酒经过日共游,比权并势暗相谋。
才见黄金结兄弟,忽看白刃起仇雠。薰天灼地期长久,覆雨翻云亦随手。
富贵谁言福作门,骄奢终与祸为邻。瑶台歌舞新更主,金谷池亭别与人。
豪宾贵客如风霰,鞍马当时倏雷电。得饱空闻鞲上鹰,附炎不见梁间燕。
寻常只道太山安,顷刻宁知沧海变。秋来春去互推迁,物理相寻是等闲。
岂知盛满衰仍至,岂识忧从乐极还。独怪梁生何感慨,拂袖长歌辞汉关。
远别忧不忘,病别忧其那。病也在汝身,痛也仍在我。
道途历崎岖,风涛恣轩簸。欲留谅不能,欲去夫岂可。
起居饮食间,安得尽帖妥。出入戒垂堂,旦暮亲药裹。
安心是良方,坡老语非左。我生本衰迟,我命亦轗轲。
子行从此归,我去几时果。霜天笠泽帆,夜月枫桥火。
故乡风土宜,见此病亦颇。到家平安书,早寄北来舸。
渡入蒹葭即草庐,云深三径俗尘疏。青苔昼掩维摩室,红叶秋生水竹居。
谢客湖田常挂榻,送僧山寺漫停车。已知杖履归来晚,独逞天风唱步虚。
聊城欲下乐生去,宣室釐成贾傅归。来往炎荒六千里,归来却得及春菲。
种出空山。更铅华洗尽,别破花关。灵根近移深院,称此悠闲。
况又芳馨竟体,供瓷斗、格外清妍。孤高问谁似,野菊疏梅,伯仲之间。
护兰情脉脉,问灵韵去后,几度凄然。从今得意,合教相对忘言。
未许蓬蒿甘老,伴佳人、暗与流连。盈盈小窗畔,瘦影如侬,越地相怜。
故乡重到月初斜,觅得深林便作家。高阁上齐横岸柳,疏篱曲护小池花。
乱山隐隐围村屋,流水声声杂纬车。最是主人情意好,移樽新晕颊边霞。
几向深公试买山,碍人芳草不须删。移花圃畔呼童莳,踏月溪边送客还。
石砚尘生缘意懒,萱帷病减觉身闲。推窗日日登楼望,思在渔樵半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