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 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檃括,就是就原有的文章加以剪裁改写。此词仅微改《归去来辞》语句,不改其意,使之符合声律。
此词主旨即是“归去来”。苏轼之爱陶渊明,在于欣赏他的弃官归隐。苏轼在仕途中挫伤累累,太需要解脱,“归去来”便是他抚慰心灵的最佳方法,逃避现实的最佳途径。全词从未归以前之误、去彼来此之急写起,一直写到归来游赏之趣,田园之乐,及家人相聚之欢,最后以随缘自适作结,写得周到而浑成。尽管词意全系出自《归去来辞》,但抒写的是自己的怀抱,与胸中无此境界,徒以檃括为趣不同。
陶渊明《归去来辞》的文字,可说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在这种情况下要加以檃括,有著相当高的难度,非一般人能为之。苏轼檃括此作的高妙处,在他融合了《归去来辞》的“序”与“正文”的精旨。譬如,《哨遍》的首句“为米折腰”,概括了陶渊明史传的可靠记载;次句“因酒弃家”,凝缩了“序”文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等语;第三句“口体相交累”,从“序”一下过渡至“正文”,除了味道不变,甚至还有导入主境的妙效。所以说,苏轼改写《归去来辞》,实际是一种艺术创造。
溯江而上岂他杨,便是刘家执戟郎。拂拭千年旧行处,墨池文字日争光。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沧海初看几横流,参差晋楚互纷纠。分明画出输赢局,凭仗书生为点筹。
文章名世自有神,诗家之秀今何人。豫章特达迈先辈,一出已绝江西尘。
乾坤悠悠入清旷,叹息斯人欲谁向。清秋鹰隼破陡绝,白日骅骝动悲壮。
时携宝玦青珊瑚,看花调笑当垆姝。结交老苍五六辈,议论已逼东西都。
功名不来心独苦,却望美人思遥浦。月中吹笛上丹丘,烟际飞帆拂天姥。
浩然吊古登高台,谁能酌子黄金罍。石桥听雨青枫合,海门望日丹霞开。
县中许令高閒者,闻子悲歌在林野。自蹑双履行相迎,手攀碧萝却鞍马。
秋风九月吹吴关,复忽鼓棹从东还。匡庐云锦九千仞,片片飞落新诗间。
独携稚子怜远别,草堂临流故幽绝。少年吐气成紫霓,揽发何堪半如雪。
却从帅幕坐谈兵,直以精采空鲵鲸。楼船东下海波净,剑光夜出清江城。
由来壮志在裋褐,空谷亭亭老楠栝。亦知扬子奈长贫,岂识相如故多达。
长安冠盖日纷纷,有诏徵贤安得闻。白沙翠竹自江岛,隔水卧看西山云。
我自来西山,城中迹如扫。谁家杨柳鸣黄鹂,忽见秋霜落园枣。
双溪之水东北流,上有绣谷青绸缪。长松遥挂海底月,眼明照见樽中愁。
愁心复几何,舒卷风中雾。落日断云飞,令人思玄度。
人生富贵须何时,莫谩穷愁伤汨之。君行可逐白鸥侣,一棹酒船游会稽。
轮铁消磨路转赊,黄粱才熟又开车。夜来一塌眠难稳,不梦游仙梦到家。
昔为行脚客,负笈辞故乡。三参海门国,一度莲花洋。
莲花洋接光熙顶,去寻梅福烧丹井。绿摇海水与天浮,一洗年来诗梦冷。
携筇复向双峰来,楼阁不劳弹指开。夜有鱼龙妒高卧,洪涛激石如奔雷。
我住焦岩今五载,杨岐事有几人解。江头孤月此心明,苍狗白衣时见改。
远公净业与谁修,空山独立愁复愁。流光似水去若此,渐觉霜花白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