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下雪了冻得诗人两肩收起来了,都起了鸡皮疙瘩。雪地所反射的光太耀眼了,照得双眼都花了。

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注释

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幌:帘幕。

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赏析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创作背景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的北面。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五千言外得玄音,石屋寒栖隔雪林。多傍松风梳绿发,
只烧崖药点黄金。澄潭龙气来萦砌,月冷星精下听琴。
曾梦先生非此处,碧桃溪上紫烟深。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景物皆难驻,伤春复怨秋。旋书红叶落,拟画碧云收。

榴艳对枯筇,西来解后同。折花羞鬓白,未插已颜红。

马上春风白接䍦,花开应醉习家池。鹿门耆旧何人在,今日襄阳异昔时。

夜雨朝来歇怒雷,成都江上画船开。高低竹树连村合,远近峰峦入望来。

鼓枻易伤渔父志,著鞭难觅祖生才。烟波好景空无限,远思撩人未易裁。

只园春霁,借春艳酿成,天然罗绮。铃语微闻,衣香初染,几度竹房联袂。

瑞蝉又兼金蝶,一样新来梳洗。话京洛、任寻芳年少,胭脂留醉。

凝睇。经院悄,疏箔翠油,谁与相料理。花雨轻沾,珠林低护,还是玉栏愁倚。

靓妆汉宫空赏,归梦瑶台仍寄。露华冷,赠东风但有,相思红泪。

冬至之后江上春,来车去马秦淮滨。峨峨钟山楼观古,翼翼南国衣冠新。

此时游子逸兴发,客衾忽梦歙溪云。金陵子弟来相送,梅花初月尤殷勤。

我昔盛年学书史,担簦载贽非隐伦。中遭丧乱百念息,揣分甘作山中人。

山中得此构重屋,惜其背寅乃面申。清宵魂交古君子,为云安名一何神。

寒梅始花日出辰,当楼新月悬钩银。天根阳生花实茂,月窟魄死光辉沉。

蓓蕾数点春,我巳见其映雪千树之玉津。漂渺一眉金,我巳看作行天五夜之冰轮。

功名事业塞宇宙,敛之方寸谓之仁。隆中窥此诸闻达,莘野抱此称天民。

即今谁因乃成此,故人陶侃与贺循。未能陈力当引去,山中梅月姑相亲。

天根月窟古所云,动静之机斡洪钧。世人漫作复姤二卦看,缘何得见梅花初月之景象与夫隐者之天真。

再拜文儒领佳贶,长歌作谢聊自申。

天下有大垣,人自隐多岐。任理忘恩怨,何乃累吾私?

元气育万物,雨露丰悴之。丰悴虽有恒,还复系其资。

强者固弗已,弱者自有期。向者橐籥中,竟是谁设施?

美哉唐虞圣,至治以无为。

藉甚刘生尚古文,师资贡禹卒前闻。从公未觉山程远,到日须知土俗分。

红嚼槟榔霞满口,白飞鹦鹉雪成群。七闽自昔称文物,莫说三山尽瘴云。

一欲群芳歇,天涯人未归。风波大江上,星月几时辉。

梦杂浮云幻,心惊去日非。茫茫身世感,空自说忘机。

金英铄铄擅秋芳,中有孤丛色夺霜。手把数枝重叠嗅,两般颜色一般香。

夜深偷入魏军营,满寨惊忙火似星。
百口宝刀千匹绢,也应消得与甘宁。
旧隐高崖曲岸中,疗饥归作采芝翁。
无人径造归亭竹,有子书追戏海鸿。
门外小船渔笛月,篱东矮屋酒旗风。
先生襟韵知何似,秋菊春兰臭味同。

荜为扉阖槿为藩,不似公家地尽宽。阶下才容数片席,窗前也种十馀竿。

蜗牛舍畔幽丛小,行马门中翠影寒。应似鹪鹩与鹏鸟,一枝层汉各心安。

轻有鹅毛体,白如龙脑香。琼笋缀飞桷,冰壶鉴方塘。浑如瑶台阆苑,更无茅舍蓬窗。画阁自有梅装。贪耍罢弹簧。
鼓舞沽酒市,蓑笠钓鱼乡。遐观自乐,吾心何必濠梁。待乔木都冻,千山尽老,更烦玉指劝羽觞。

浓连水色,弄嫩晴,苒苒青遍南陌。别去王孙,愁满天涯,细雨又逢寒食。

销魂最是汀洲路,有翠袖、蘼芜同拾。记送行、此地曾经古道,尚嘶金勒。

珍重,登楼望远,乱红点缀处,还衬游屐。斗罢纤纤,小巷人归,但见烟痕狼藉。

馀香不断,斜阳瘦影,几度蝶寻蜂觅。想昼间、梦绕池塘,好试谢家吟笔。

玉河寒溜隔桥鸣,共立桥边恰五更。逸鸟岂能粘以网,化虫犹自挶于茎。

道乡居士何年定,少室山人此日成。老马似知离别意,徘徊柳下到天明。

下山分手即乘船,归去春雷振法筵。一象自奔员峤月,双雕曾运海螺天。

云垂大海蕤千朵,月落同风印大川。从此野干应避路,堂堂直辟洞宗禅。

牧牛上阳坡,角挂上下经。
吴童歌且谣,皆趣皆混成。
东西两山间,饱见日月更。
归来松阴凉,夕阳满前庭。
黄叶从风翻,萧飒草际鸣。
再拜谢天公,赋此小人情。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