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味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味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强调的是才。词人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味志而得真名的精神。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味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久客若飞蓬,年年气味同。犹欣容榻地,更得化人宫。
郁勃炎蒸极,巍峨栋宇雄。疏林碎摇月,虚馆迥含风。
万户轩楹外,三山指顾中。灵潮自朝夕,大舶各西东。
怅望关河远,苍茫云海空。馀生寄闲旷,任运学庞翁。
门似柴桑画亦关,歘惊阊阖堕人寰。郊原那异熬波海,垄阜浑疑聚米山。
望远恨无楼百尺,逃寒阻共屋三间。阿兄诗句清奇甚,格律都高汉以还。
入室芝兰始见熏,也知孤陋合离群。烟霄本自冥黄鹄,城市安能驻白云。
震泽晚山青历历,漕湖秋水碧沄沄。相思只借中天月,会把清辉两地分。
蒲团高坐此为谁,戴笠乘车各一时。欲为天人开眼目,正须儒者旧须眉。
东日还迎旦旭来,南云几向夜郎开。天回鬼井通牛野,地转牂牁接汉台。
纸窗僧院,记湿云初散,秋山如洗。缭绕茶烟轻袅外,荇藻澹生空水。
檐雀低飞,松鼯偷窜,欲压还扶起。兰风微展,泠然斜亸仙袂。
不道活现金身,寻根拨叶,问几茎叠翠。断续晴岚飞片片,总入虚澄镜里。
题字遮残,疏棂界破,历乱毵毵尾。閒心窥破,阑干何事重倚。
野人原上十五里,寒厓白日啼山鬼。万峰重叠路回旋,半间箬屋青松底。
老僧和锸入烟霞,满林摇落朱藤华。烧田种寒粟,斸地栽胡麻。
云根拨笋,涧底寻茶。粪火深埋魁芋种,砂瓶烂煮黄箐芽。
人谓隐者閒不足,何故山翁事驱逐。山翁笑指溪上桃,庭前竹,春风几度更新绿。
香严不作灵云死,徒有是非喧两耳。争似侬家百不知,从教少室分皮髓。
一松偃蹇苍龙蟠,一石巉岩怒虎踞。我来题作龙虎轩,便恐风云卷将去。
清晖镜拭,拥翠云渺弥,凉沁空色。万绿田田,露重风轻,远香飞入瑶席。
高朋沆瀣欣同志,更寿祝,祠宗千亿。况座中,群彦汪洋,俨泛五湖归舶。
何物催租败兴,恨无牡菊火。噤尽蛙蝈。还俯虚栊。
云影华香,一刹烦襟冰涤。人生乐事知音聚,漫惆怅,萍踪南北。
又晚霞,添助诗情,柳外断红菡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