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都城碍飞鸟,军幕卧貔貅。紫葚知蚕老,黄云见麦秋。
接天双阙起,伏地九河流。耆老深望幸,銮舆不好游。
秋蘋一寸风,吹我邺王台。台边委黄落,穗帷化飞埃。
平生三径步,屐齿粘苍苔。羁栖望不到,蝇头写归来。
人间持板手,欲展何由开。再拜丈人行,卷投当琼瑰。
丈人龙眠龙,挟策奔风雷。毫端须臾寄,一挽正始回。
年来心法孤,骎骎古炉灰。渊明不并世,此士谁为才。
紫鸾固超诣,白鸥竟何猜。所期岂朝华,岁莫傥相陪。
汉遭阳九运,无复见中兴。不闻黄屋处,郊野蔽旗旌。
三人已成虎,况阻三国兵。扬尘日月暗,喋血郊原腥。
作都虽云美,其如九鼎轻。十年翰墨手,摸写费丹青。
人与骨俱朽,山川空炳灵。吾怀鲍明远,寂莫赋芜城。
黄河天上来,一线落平地。俗手画波涛,妙手画其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