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书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岳阳楼。
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声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注释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胡:指金人。
晚木:秋冬的树木。
影:指日光。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赏析

  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颔联描写眼前之景,写得气象开阔;颈联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表达内心的情感。全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首句“三分书里识巴丘”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诗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紧接“临老避胡初一游”,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游充满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写所见景色及感受。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酣”字用得活,这句是耳闻,写声。下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抱”字也用得活,这句是目睹,写色。上句给读者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而下句却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点,又使读者从动乱中透出一线安定的希望。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色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五句“四年风露声游子”接“临老避胡”而来,诗人从宣和七年(1125年)离京师到陈留,因金人入攻,辗转奔波,已经四个年头,“风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敌骑声扰。“十月江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里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生动险劲,“洲”上着一“乱”字,也隐寓世乱之感。

  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巴丘处在东吴的上游,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的良将,方能把守。表面是说,现在未必需要鲁肃这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是书呆子。却为上游无人而急得头发几乎全白了,但是“空”急无补于事,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可是细细琢磨,这两句大有文章。题目是《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原来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这尾联中去体会。这年七月,抗金老将宗泽在开封连呼三声“渡河”,气愤而死。这是因为宋高宗采取逃跑政策,不敢亲冒矢石,北复中原。《三国志》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这里暗以周瑜比宗泽之死,但朝廷不知起用鲁肃这样“智略足任”的人才,言外之意,隐然有以鲁肃自负的味道。但不便明说,所以隐约其词,说“未必”,说“空白”,都该从反面理会。又怕读者不易理解自己的苦心,所以题中着“书事”二字,使读者联系当时形势,思索得之。宗泽死在七月,但消息传到流亡中的陈与义耳中,已是十月,所以诗人用“书事”二字以为暗示,使读者探索其难言之隐,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诗抒写乱离,忧心国事;首尾呼应,中间两联意境雄阔,对仗精妙而又富于变化,“酣”“抱”“声”“吐”四字,尤精彩、生动,声调,音节,洪亮、沉着。全诗由叙事起,中间寓情于景,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气韵雄深。

创作背景

  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十月,金兵声扰徐州、泗州、扬州等地,宋高宗赵构弃扬州,奔镇江、秀州,最后抵杭州。诗人从邓州避难来到巴丘。面对江山形胜,心中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你喜欢
玉宇含清露,香笼散轻烟。应当结沉抱,难从兹夕眠。
夕漏起遥恨,虫响乱秋阴。反复相思字,中有故人心。
宴坐峰前冲雨急,黄岩县里借舟迟。
百年痴黠不相补,万事悲欢岂可期。
莽莽沧波兼宿雾,纷纷白鹭落山陂。
只应江海凄凉地,欠我临风一赋诗。
荒城落日西风,满街芳草无行路。楼台羽化,萤飞故苑,蛩吟残础。不减承平,半湖秋月,隔溪烟树。慨江南风景,一朝如许,教人恨、王夷甫。
对酒强推愁去。酒醒来、愁远如故。青萍三尺,阴符一卷,土花尘蠹。试问黄花,花知余否,沈吟无语。拍阑干,空羡平沙落雁,沧波归鹭。

有美一人兮美且仁。自我不见兮不知几春。仰玄穹兮睇参辰。

为合为离兮孰测其春。青冥无阶兮江海无津。风雨茫茫兮蛟龙怒瞋。

安得羽翼兮致我与邻。

老至甚为衰,颇喜躬操作。亲者觉渐疏,爱者意稍薄。

推此及耄期,孤往趋寂寞。人生羡长生,况味乃殊恶。

破屋依依寂寞滨,千山头白树存身。洛阳县令曾知否,中有饥吟僵卧人。

离宴逍遥不出城,梵堂灯火坐冬晴。风围玉兔寒生晕,水咽铜龙夜有声。

两月锁闱惭晚步,十年词苑托高情。相思莫便寻瑶草,汉曲春回杜若生。

奇功毕竟属吾曹,狄武襄无诸葛豪。
翠羽葆行禽孟获,金龙衣在失侬高。
春生洲渚千麾出,麦熟崆峒万矢橐。
从此南人不反矣,犂边犊是带边刀。

万物无无里,斯亭亦偶然。道人閒不过,聊尔弄湖天。

澄波千顷拥高鬟,手折芙蓉月下还。解忆高堂风露冷,衲衣先送碧云山。

漫揾英雄泪,
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
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
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
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燕寝追遗事,沈痾叹积年。
未扶鸠杖起,已报鹿车悬。
显服登三品,荣名谢九迁。
英姿宁复见,归伴玉台仙。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久归从事麦,非留故吏钱。柳栽今尚在,棠阴君讵怜。

从候昭神世,息燧应颂道。玄化尽天秘,凝功毕地宝。

笙镛流七始,玉帛承三造。委霰下璇蕤,叠雪翻琼藻。

积曙境宇明,联萼千里杲。掩映顺云悬,摇裔从风扫。

发贶烛侄前,腾瑞光图表。泽厚见身末,恩逾悟生眇。

竦诚岱驾肃,侧志梁銮矫。

西风摇落雁行分,向晚移舟酒半醺。水护县楼秋柝出,林藏古寺暮钟闻。

来朝便鼓湘江柁,何日踏开衡岳云。欲向重湖看明月,洞庭木叶落纷纷。

崇山魂欲断,峻壑忽横属。磴石千仞馀,十里喧寒瀑。

愿济无叶舟,梁崩谁为续。力夫负戴行,十步九踯躅。

长踞任沾洒,短绤出新浴。纵免濡首危,亦中射沙毒。

高深古有戒,胡然甘逐逐。

江店西风酒味香,匆匆何事促行装。
百年一半常为客,两鬓无多易着霜。
远水平芜秋艇去,断云归鸟暮天长。
如今楚地皆吴语,不必逢人叹异乡。

芳草闲庭镇掩门,乍看颜色玉同温。文因君赏思传世,病有人知似受恩。

酒未临歧先化泪,刀从断水不留痕。故人五字魂消极,盼杀招凉共一尊。

笑语依然步绿苔,天风环佩下瑶台。生前几见乘鸾过,死去何因捉蝶来。

频顾带移怜瘦损,恍惊钗坠迸疑猜。早知香魄还奔月,拥定霓裳不放回。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