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山歌

阆州城中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

“阆州”二句: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观》诗。灵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壶”。

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根,石根,亦即山根。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气,气象。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中原:地区名。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此指前者。格斗:指安史之乱。

“应结”句: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赏析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山白”。“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这就是杜甫以《阆山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山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与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灵山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花与青纱”的对仗。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山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风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这首《阆山歌》专咏阆山之胜,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广德元载(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突然得到挚友房琯客死在阆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吊唁并料理朋友的后事,并就此迷恋上了阆中的山光水色。广德二载(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锦屏山时,天高心远,写下了这首《阆山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耕种春须了,幽人晚到家。琴中来远吹,竹里映残霞。

谷鸟牵垂叶,池鱼疑水花。朝留半樽酒,细酌倚山槎。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暌。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颓龄知有几,谁复问行藏。
散策苍林静,抛书白昼长。
相呼山鸟聚,自浇涧花香。
此地无车马,真成物我忘。
未结絇丝侍玉除,聊纡墨绶奉安舆。
诸君相尚耻为令,明府何妨大所居。
岁美莫忧君不足,日长当念民无如。
玉床箭镞何劳寄,只愿章交使者车。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临川数落花,康节爱花谢。
若作荣悴观,此特花之下。

青山结净因,回首迹俱陈。司马四壁宅,荣期百岁身。

文牺幸知免,行蚁待相亲。试料还真后,谁为倚户人。

未梳头,刚?面。拂镜贴花钿。绣帖翻开,随意理针线。

尚嫌寸许鞋帮,绣来欠密,恰补上、窄襟雏燕。

坐还倦。侧身泥入人怀,索带索团扇。带要鸳丝,扇本要鹅绢。

只因西刹莲台,荷花生日,要还个、旧时香愿。

乾坤莽回互,日月相盪摩。
百年才瞬息,万类总么麽。
是身非吾有,造物如我何。
触事会心少,幽栖废兴多。
眷言意所适,乐此山之阿。
修篁擢亲干,老木荣旧柯。
谷声传地籁,松韶答天和。
独石介而安,寒泉淡无波。
园蔬掇纤嫩,名果仍骈罗。
红绽着雨花,碧卷受风荷。
随意坐莓苔,絺衣挂薜萝。
得酒即酩酊,作诗苦吟哦。
啸长情浩荡,舞短影婆娑。
妻奴鹿门趣,黄绮商山歌。
崎岖路辞遥,迢递谁见过。
交亲忆同调,出处矢靡他。
每怜伤弓禽,因感赴烛蛾。
无心更□□,试艺趁投戈。
自觉此身浮,相看双鬓皤。
人事何时休,归来勿蹉跎。

海曲山河洞府低,蓬壶阆苑海东西。仙人玉女时游集,不许桃源过客迷。

一年秋色垂垂老,九日寒花处处同。
落帽何人羞短发,危台向晚易高风。
黄云万顷峰恋下,白雪几声宵汉中。
陌上行人尽回首,使君开宴在层空。
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学未成。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十日山中雨,今朝见夕阳。乾坤觉清旷,草棘有辉光。

竹影摇残滴,松声送晚凉。南窗聊自适,无用说羲皇。

苍鳞作霖回壑里,竟化长冈飞不起。何年老僧飞锡来,强架檐楹万山底。

碧云石梯如登天,俯视竹树行其巅。岩恋起伏呈怪状,壮若群马奔吾前。

何仙仙去不复返,满壁龙蛇惊醉眼。可怜一半委涂泥,况复阽危混苔藓。

山翁模拓妙入神,永和茧纸且逼真。劝君勿辞一日力,为我留为百世珍。

君不见二王旧帖皆残编,至今不惜千金传。

溪僧还共谒,相与坐寒天。屋雪凌高烛,山茶称远泉。
夜清更彻寺,空阔雁冲烟。莫怪多时话,重来又隔年。
梅岭旧闻传,林亭势峞然。登临真不易,幽胜恐无先。
楚野平千里,吴江曲一边。标形都大别,洞府岂知焉。
飞阁横空去,征帆落面前。南雄雉堞峻,北壮凤台连。
烂熳三春媚,参差百卉妍。风桃诸处锦,洛竹半溪烟。
燕入晴梁语,莺从暖谷迁。石根朝霭碧,帘际晚霞鲜。
径柳行难约,庭莎醉好眠。清明时更异,造化意疑偏。
不独宜韶景,尤须看暑天。药苗繁似结,萝蔓猛如编。
珠亚垂枝果,冰澄汲井泉。粉墙蜩蜕落,丹槛雀雏颠。
炎气微茫觉,清飙左右穿。云峰从勃起,葵叶岂劳扇。
又见秋天丽,浑将夏日悬。红bW著霜树,香老卧池边。
菱芡谁铺绣,莓苔自学钱。暗虫依砌响,明月逗帘圆。
小砌滋新菊,高轩噪暮蝉。雨声寒飒飒,雁影晓联联。
释此何堪玩,深冬更可怜。窗中看短景,树里见重川。
冈阜分明出,杉松气概全。讴成白雪曲,吟是早梅篇。
创制谁人解,根基太守贤。或时留皂盖,尽日簇华筵。
谁咏忧黎庶,狂游泥管弦。交加丰玉食,来去迸金船。
侍从非常客,俳谐像列仙。画旗张赫奕,妖妓舞婵娟。
罢宴心犹恋,将归兴尚牵。只应愁逼夜,宁厌赏经年。
孤贱今何幸,跻攀奈有缘。展眉惊豁达,徐步喜周旋。
讽咏虽知苦,推功靡极玄。聊书四十韵,甘责未精专。

已历山川险,还看物候殊。古墙生蛤蚧,官阁伴鼪鼯。

落日玄猿啸,空城白鹿趋。炎威难就寝,兀坐话妻孥。

百草明朝霜,毡裘冷如铁。稚日惨无光,飙风何栗烈。

昨夜鸡鸣时,已与前车别。不见车中人,但见地上辙。

江南忆,太息最高峰。今日庄严供佛地,当年歌舞馆娃宫。

春梦一场空。

登临休赋《黍离》章,千里江流接大荒。
剑锁血华空楚舞,镜埋香骨失秦妆。
薜萝山鬼啼萤苑,荆棘铜驼卧鹿常寂寞万年枝上月,夜深
犹照旧宫墙。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