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注释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
咸:都
屏:弃,指丢了官。
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
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
负敦:靠近城敦。负,背倚。
俟:等待
尝:曾经
译文二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氏。一生乐於周济别人,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的一万五;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富贵显达时,就已经有意这样做了,可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力量办到。后来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加政事,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乘坐由瘦弱马匹所拉的破旧车子,桓子说:「这是隐没国君的赏赐。」晏子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亲的族人,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族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没了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了国君的赏赐呢?」於是齐侯就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敬佩晏子好做善事,齐侯识别贤人,和桓子敬服义理。更喜爱晏子行仁有等级,而且说话有次序;先是父族,其次母族,再其次是妻族,然后才推及关系疏远的贤士。孟子说过:「先亲爱亲人,然后仁爱百姓,仁爱百姓,然后爱惜万物。」晏子的行事,和孟子的说法很接近。如今看看范文正公的义田,胜於晏平仲,它的制度良善,可以推行久远,又似乎超过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高居三公之位,享受万锺俸禄的人,他们官邸的宏伟富丽,车马的华丽,歌女舞伎的众多,妻妾儿女生活的富裕,只限於一己的享受罢了;亲族的人,不能进他们大门的难道会少吗?何况是周济关系疏远的贤士呢?其次那些担任卿大夫和士的人俸禄丰厚,生活富裕,却也只限於一己的享受而已;亲族的人拿著瓢、囊行乞或饿死成为沟中弃屍的又难道会少吗?何况是救济别人呢!这些都是愧对文正公的人。
  文正公的忠义遍布满朝廷,功业遍及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必定有史官把这些记录下来,我可以不用多所记述。我只是特别推崇他的高风义举,因此写下此文传给后世。

赏析

  本文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全文采取先叙后议的方式,略可分为叙述、议论与补述三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叙述为主,是文章的主体。将范文正公乐於助人的秉性、义田制度的概况及设立义田的夙愿,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以为后段的议论作张本。

  首段言简意赅,以「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作为全文的纲领,用以提起下文。文中点明范文正公「好施予」、「赡族人」之善性,是为创办义田的伏笔;且强调施助并非来者不拒的浮滥,而是以「亲而贫,疏而贤」为主要对象。

  第二段由总叙而分叙,采取节节进逼的手法,详细记叙义田设置的经过及其良好的规模制度。以「方贵显时」点出时机,「号曰义田」点出主题,「养济群族之人」说明义田的目的,「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为总纲,并领起下文,然后再将救助的概况、对象、管理者及自给自足的运作方式作原则性的概述,具体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义田的规模轮廓。尤其在叙述施行办法时,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别使用「错综格」中「抽换词面」的修辞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样叙述文句之后,转用「葬者如再嫁之数」的表述方法,使得规章制度的介绍,不致於失之严肃呆滞,反而使得语气鲜活灵动,引人共鸣。

  第三段则采用追叙法,以「尝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实现的艰苦历程,更加突显这份志业的艰难与志向的坚定。再以子孙修业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来展现子孙的贤肖以衬托范文正公的高洁人格,并可由此见出义田制度「规模远举」之可能,这尤其是「终其身而没」的前贤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所在。更进一层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而已」描写出范文正公自奉俭约、养济群族的仁者襟怀与高洁人格,令人感动。

  第四、五两段为议论。第四段也是先叙后议,以晏子亲亲仁民的美德正衬范文正公「规模远举」之贤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较大篇幅叙述晏子周济齐士三百馀人的故事,并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儒家之「仁有等级」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德性比拟之,用以证明晏子的确具有仁者的心怀;以衬托法归结於「观文正之义,贤於平仲」两句,晏子已贤,而范文正公则更加是难能可贵,「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正是在极尽赞美晏子之后,以贤衬贤,垫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节节逼进,处处蓄势,文章气势流畅且具有说服力。此外,在桓子与晏子的对话之中,人物语言之神态表情,栩栩如生,颇具有临场感。

  第五段则以今昔对比,感慨世风日下,只图一己之享乐,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爱。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事实与「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的达官显宦「奉养之厚,止乎一己」的现象作鲜明的对比,用不肯济人饥寒的权贵显宦,来反衬范文正公之义行可风。尤其是以四个连句的排比,极写显宦之奢靡享乐、卿士大夫及士人自养丰厚,又以「况於施贤乎!」、「况於他人乎?」两层,照应范文正公的「义」,而归纳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结论,真是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在这两段一扬一抑、借宾显主的映衬写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题的意境引人共鸣,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价值判断与好恶取舍。

  末段补述所以写作此篇文章之缘故。先以三句排比句来总结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迹与事功,表达对范文正公无尽的崇敬与景仰,然而此事后世必有史官会加以记载。作者只是就「独高其义,因以遗於世」的一笔扣题,标明其作记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在平实流畅的笔调中,既批判了世风日下,自养丰厚,而无视族人饥苦之自私之士,也让我们对范公自奉俭约,周济群族,人饥己饥的高风义举更加景仰向慕,想见其为人。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宋代诗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猜你喜欢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里闬游从早,江淮契阔稠。
勤君分月驾,共我济风舟。
日者言犹在,辰乎叹莫留。
佳城云水隔,老泪逐江流。
枫叶霜余霞灿烂,苇药风起雪纵横。
铜陵江上秋容好,两绝新诗取次成。
荔达阳膏动,冰解水纹融。
天花四面碧,日气几竿红。
不言双燕晚,为叹玉箱空。
锄兰种松竹,意嫌兰易衰。
土气不变恶,物性先自欺。
劲竹见破节,直松生曲枝。
嗟嗟松与竹,空使幽兰悲。
春风有何情,旦暮来林园。不问桃李主,吹落红无言。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杨林今日是昭关,白首拘留未得还。渔父浣纱浑不见,断肠今古泪潺湲。

乾坤何处且诗名,三十六峰刚雪晴。病野我谁堪鹿驾,此山天本做仙城。

人徒瑶草拈相谑,公有儒丹自养成。石室肯容分半榻,静焚香坐了心兵。

贵生未必全,徇名良自贼。区中共兹患,形影相与惑。

神释乃超然,道真于此得。

昨日淮南召八公,扬州拟看醉围红。赚人鸡犬云中去,策转江头控鹤童。

故人赠我江南句,飞尽梅花我未归。欲寄相思无别语,一枝寒玉澹春晖。

醉归那忍旋分手,竹屋灯明。石鼎茶声。坐久听来酒力轻。粉笺染就芙蓉滑,小句初成。转自凄清。寒逼春衫欲二更。

西风萧萧淮水流,淮阴侯去今千秋。汉家事业久淹没,钓台古迹今犹留。

忆昔王孙当未遇,英姿沦落淮阴渡。一饭难酬漂母恩,独抱鱼竿度朝暮。

谁知天意将亡秦,孤鸣篝火群疑神。揭竿斩木争响应,大江南北皆风尘。

豪杰由来天所养,振顿乾坤若反掌。平生自抱大将才,不见干戈尚技痒。

忽闻鼙鼓来南方,八千子弟从项梁。慨然仗剑与偕去,钓台从此遂荒凉。

坛荒人去无足惜,英雄岂锢烟霞癖。我嗟国士世无双,一生乃为他人役。

男儿奋起草泽中,胡不自立尺寸功。喑哑叱咤岂成事,乃将寄策干重瞳。

秦亡羽霸义帝辱,楚汉纷争相抵触。天时人事尚未知,应许高才骋捷足。

此际胡为不早逃,一官碌碌羁连敖。雄心时或露锋颖,顿令丞相惊人豪。

天生刘季老犹壮,立谈能识封侯相。貔貅十万出陈仓,不善将兵善将将。

平秦走魏成奇勋,咸阳京索犹纷纭。燕降赵灭齐复下,天然形势堪三分。

丈夫奋臂平区夏,即作真王胡用假。不然息影归田园,一竿重钓临淮源。

乃竟快快与哙伍,就夷钟室终含冤。即今炎汉已非古,陵谷沧桑几易主。

芒砀云气无真龙,何论长陵一抔土。惟有年年淮水流,钓坛尚属淮阴侯。

肝胆何曾旗介藩,每从授甲病乘轩。枯鱼乞解昆明索,处虱同嗟小阮裈。

更向伊川悲野祭,今闻濮上效夷言。请缨南越寻常事,指望终军叩九阍。

羁人每恨得书难,比至书来不忍看。已为家贫伤米贵,何堪岁暮惜衣单。

霜枯塞草山俱瘦,雨减汾河水正乾。好挟太行云两片,相随征骑到长安。

穷经一生事,老至强荷锄。先师鄙樊子,农圃谢不如。

我胡忽改业,甘为小人徒。圭组岂不荣,日与倾危俱。

黾勉食其力,一饱安有馀。魂梦无萦扰,日高起徐徐。

床头清酒熟,聊以解辛劬。

满腔热血不知寒,万里河山极目看。君抚时艰河仰屋,民怀敌愤怒冲冠。

红羊浩劫消沈易,白马同盟固结难。果尔挥戈能反日,漫伤故国夕阳残。

舟子贪风顺,开帆半夜行。
天寒四野静,水白大星明。
长铗归何日?浮萍笑此生。
柁楼眠不稳,起坐待鸡鸣。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