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病起思乡太剧愁。荒城无地可登楼。仙人要我感通游。
绿水似环萦岛屿,白云如带绕林丘。凉风先借一分秋。
壁上留题见好怀,旋将征袖拂尘埃。浪游不得逢知己,阻雨今朝独后来。
一住京华三十年,春花秋月谩相牵。高情总付珠帘卷,危坐空馀木榻穿。
水曲停骖新禊事,墙阴题字昔游仙。动成陈迹多惆怅,安得长生老后天。
龙峰郁苍翠,剑水涵渊澄。五星聚奎躔,诸贤应运兴。
龟山浚其源,定夫阐其精。冰壶独莹彻,紫阳集大成。
远宗洙泗脉,近绍濂洛馨。寥寥四百载,吾道孰准绳。
皇风正清穆,酿化起朱程。江右真儒出,镡南豪杰生。
堂构既赫奕,正学复玲玲。愧余蹇不类,抠衣及门庭。
从兹邹鲁道,驱车向北行。吁嗟二三子,赋质良睿明。
毋徒空立雪,返照在惺惺。孔颜寻乐处,用舍总无情。
夙夜慎勉旃,勿凿尔性灵。
路绝人踪失关隘,槎枒老树森矛介。两间寥廓净无尘,谁剪天花遍飞洒。
风絮当头零乱舞,兹游浪□平生快。蹇驽瘦骨真耐寒,踏破鸿蒙新色界。
应不是奇谟李常侍,夜发文城薄淮蔡。又不是直谏韩侍郎,远谪潮阳出秦塞。
面梨冻帖髭缀银,何事催君早行迈。君不见古昔闭门僵卧人,高似灞桥驴背偿诗债。
蛛盒牵丝频送喜。谁猜得,相思谜。看织就、回文方罫细。
程远也,烦君寄。情密也,为侬寄。
叩叩香囊襟上系。却忆到,分襟地。正楼外、斜阳催客骑。
侬去也,浑无计。君住也,浑无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