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海云茫茫春霰断,柳丝绿遍寒江岸。细网幽窗竹烟乱,山桃海棠落将半。
鸟声过残雨,兰风细吹案。我思在空谷,我梦属云汉。
衔璧只独照,锦衾空宵烂。飞花濛濛还坐叹,江郎藻笔不在腕。
石泉水芹泛溪馆,柳下无人待谁锻。
明诏春颁出紫宸,党庠遂序法成均。运筹廊庙皆熊虎,奋迹丘园尽凤麟。
七步词章年更少,一门孝义老弥醇。清朝偃武崇文化,始信儒冠不误身。
李唐天厩拳毛騧,蹙踏倒影凌飞霞。侯家神骏岂遗种,遍身细缬旋螺花。
端阳射柳辕门道,紫燕身轻拂柔草。镂膺虎韔锦障泥,响马群中看表表。
得隽归来红日西,汗沟珠血濡霜蹄。解鞍滚罢起喷振,奚奴牵入垂杨堤。
南陌观花宜按辔,戏共王孙簇芳骑。乌衣朱雀足追游,自古金陵说佳丽。
皇风万里清关河,尚方兵仗绣不磨。騧兮騧兮免负戈,日日朝天鸣贝珂。
此去成长别,频将雨泪挥。空江片帆远,落日乱鸦飞。
白纸招魂葬,青山有梦归。双亲头似雪,尘暗老莱衣。
客路谁为骨肉亲,两君邂逅结比邻。相交自可到头白,世乱还家有几人。
石林深处饭胡麻,几度登临送日车。雪到峰头犹是雨,云生石上半成霞。
相看露下朝华草,不放春归冷艳花。魏紫姚黄风扫尽,人间蜂蝶到山家。
淡云清晓塞,细草绿春洲。名已三朝旧,心应四海周。
威扬新阃钥,别重远山舟。白首分携意,公乎莫亦犹。
廿四桥下秋水清,廿四桥上秋月明。水清月明两相向,登桥一望知秋情。
秋入江南早,凋动江南草。可惜杜司勋,不耐秋风老。
风飒飒,露泥泥。砧杵急,鸿雁飞。青楼十二今何在,梦绕扬州归未归。
桥下水流流不止,繁华流入西江里。二分明月谁为绳,尚在人间照空水。
泛泛水中凫,上下声相呼。徜徉信波浪,澡濯羞泥污。
晴洲漾蘋荇,雨岸眠菰蒲。饮啄亦自足,飞游谁我拘。
侯门大池籞,富屋夸庖厨。何惭久垂翅,未愿轻投躯。
虽非黄鹄举,幸与白鹭娱。逃烹笑穷雁,啄腐嗟饥乌。
三秋熟粱稻,万里开江湖。寄言泽中子,何用张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