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将军岭下见文丰,如入桃源路始通。鸡犬人民有生意,田园池馆类华风。
柘林亹亹围深碧,荆树霏霏脱晚红。更想书堂翠微里,闻将杂字教儿童。
半掩柴关一径苔,山梨几树落堆堆。老僧定起开眸看,疑是山猿拾果来。
望长天如镜,黛色凌空,岚气霁朝雨。树里人家在,炊烟外、空青新画眉妩。
待挥楮素。惜未能、皴染如许。只须索,镜里文君貌,有娟若空趣。
千叠云峰堪数。爱髻螺耸翠,鬟碧笼雾。一晌金乌下,依稀见,飞霞孤鹜齐度。
问谁解赋。绘色空、摩诘诗句。算千古云山,能几度、供吟睹。
浮生三十馀,失志堕尘鞅。南吴与北燕,所历如翻掌。
山中猿鹤期,别路成榛莽。瑶草霜未凋,灵芝日应长。
久闻东王公,御气九霄上。缥缈星霞裾,虚室绝华想。
欲从道无因,写此寄清旷。
无直路,却萦纡。赵州东壁上,依旧挂葫芦。有张公吃村酒。
李公醉不醒,面南看北斗。
师门北望暮天低,一抹炊烟染树齐。赖有盐车太行骥,载将衣钵到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