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兄何在,南伐吴。弟何在,北幽都。老父何在,呼役夫。
少妇具晨餔,大妇行唤姑。行唤姑,姑不起。溺床下,波瀰瀰。
客从南方来见予,手持锦轴长丈馀,云是与可之画苏黄书。
中堂展玩思超忽,四百年来真故物。败素飘零色已改,古墨惨澹神犹发。
文生此竹世希有,一枝不异双琼玖。冥冥烟干动石壁,瑟瑟风叶临窗牖。
笔下何须扫万竿,胸中已自横千亩。眉山长公元擅场,豫章太史谁可当。
片言相推四海重,只字尚使千年藏。客从何处得此幅,令我嗟叹久怜惜。
苏黄不作与可死,人间书画无真迹,劝君宝此勿轻掷。
阳谷仙翁沧海客,踪迹满天涯。御榻当年曾入梦,赐袍带、名动京华。
白首辞官,青云有子,拂袖还家。
天风吹上星槎。春日别烟霞。金尊银烛长安夕,玉堂里、坐对檐花。
我欲买田阳羡,与翁同炼丹砂。
青青陇上麦,离离江边树。此地曾别郎,细雨湿归路。
郎亦从此去,侬亦从此辞。感彼路傍人,道侬相送时。
不忍与郎别,又不随郎去。只是牵郎衣,踌躇复不语。
斫枝斫连理,折花折并头。今日非昨日,侬身那自由。
一花持伴侬,一花持赠郎。不比花颜色,但比花参商。
侬如车脚泥,弃置亦不安。郎如失林翼,孤栖亦不欢。
侬自目送郎,请郎莫回顾。恐郎为侬辛,泪亦为郎茹。
譬如不相识,相会自有期。但愿加餐饭,不愿长相思。
南冠五老附嘉名,膺服遗山鉴别精。自署江东深有意,伤心何减瘐兰成。
徂徕以多贱,吾圃斯拔萃。远从他山移,清与幽境会。
乐天才四十,栽尔已兴慨。吾年六十三,方期翠成盖。
治佐唐虞盛,亲贤誉望彰。枢机参密笏,朝野庆明良。
夙夜诚无懈,委蛇度有常。天怀钦洒落,道味饫深长。
竹院风驱暑,荷亭雨送凉。地真筼号谷,人称芰为裳。
至乐何难得,先忧不敢忘。埽尘清玉宇,洗甲挽银潢。
帏幄筹方亟,林泉兴未遑。心缘虚受益,行以洁成芳。
作则宏延揽,披图永写藏。升廷勤采干,入室静闻香。
华实同衔佩,艰难矢赞襄。挥毫工寄托,读画细推详。
学问资磨琢,澄清待激扬。日新君子业,千载仰辉光。
孤亭直上出疏林,槛外飞鸿送远音。满地夕阳明潦水,遥空寒色散云阴。
凭高易下怀乡泪,客久难为游子吟。差喜金门多旧识,凤城佳日共登临。
软红深处掩尘梦,胸襟久疏山水。瘦石寻蹊,空亭贮软,小筑也饶幽致。
危阑自倚,喜爱日留暄,古松凝翠。碧沼红楼,宛然人在画图里。
西南亭榭更美,映垂杨一树,鸦点栖止。落叶虽空,长条无恙,摇曳已含春意。
欣欣对此,祗吟侣偕来,未同流憩。独享滋惭,短歌还自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