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长乐坤仪肃,思齐母道全。九州供大养,八帙茂遐年。
仗簇江山外,哀缠日月边。遗芳归史笔,万古照青编。
谪在人閒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不因采石江头月,那得骑鲸去上天。
朝霞结浮阴,轻风送疏雨。扁舟溯安流,飒爽不知暑。
推篷坐清晓,展转思延伫。夙荷圣皇恩,冥鸿遂高举。
渺然江湖心,耿耿方自许。怀哉眷念情,因之寄斯语。
王子能以身施佛,何异生居净梵宫?敝屣视他闲富贵,男儿到此是英雄。
十月江南草树空,五云天近立鳌峰。龙沙飞雪似掌大,马湩醉人如酒浓。
曾佐元戎书露布,还陪天子颂东封。宛驹自此行千里,消息无忘辄报侬。
忆向沙头别,谁知地下游。祠堂只如旧,庭竹自生秋。
回首山埋玉,伤心月满楼。慎江日夜去,中有泪俱流。
余幼好奇伟,不畏俗子詈。食其虽儒冠,仲翔有高气。
偪侧闾里中,耻顾蜗蚓饵。长怀千载友,宁论一室事。
弱龄经丧乱,楼船管书记。老彭曾竞走,壮王时并骑。
不能从俯仰,颇复多慢易。尚枉孟公留,甘作杨津避。
忽逢长沙友,邀共泉陵辔。饱看山水归,穷途亦高致。
陇西开幕府,陕南伫儒帅。中道有分张,微材免瑕累。
梁公实桓桓,胆气固少二。抗手杯酒间,披肝野营次。
大江平若席,酣卧有余地。谍报群撚来,早市缠妖燧。
深宵呼起起,草檄不成睡。尚想九真役,凶徒俄蚁萃。
元戎空瞋目,老将或垂泪。飞炮鸣我前,高唱倚薄醉。
突围走天门,道左纷贼帜。湖桥中夜断,纵马泅更坠。
移军蕲水县,张幄孤峰翠。炙背当骄阳,披襟逐凉吹。
习勇喜观陈,受降甘报使。蹴踏骸骨场,见惯了不异。
顾惭百炼质,庶获一割利。何期忝高科,谬得陪清位。
低心就绳墨,眵目觑文字。肉食远谋虚,头衔流俗贵。
悠悠世事改,冉冉颓年至。方隅空砥平,瀛海竞鼎沸。
我如祖士雅,时有声警寐。又似曹景宗,尚忆火出鼻。
事愿每自违,身世已无系。由来抚髀叹,不溷洗耳志。
艰难况饱历,生死久慭置。天公不见收,水伯亦屡弃。
长歌射虎山,奋袖啼猿寺。悠哉复游哉,终已快吾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