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未被录取。
携我烟霞意,销磨时俗心。短墙尘事隔,庭树颇萧森。
少女攀枝出,水龙抱叶吟。气染湘波绿,声流越浦阴。
两地三千里,楚歌异越音。谁分云梦滴,转益珠溟深。
日暮凉烟起,烟内有栖禽。念尔归飞翼,遥思招隐林。
曾是夙怀想,积岁渺难寻。人生坐如此,何以慰升沉。
衰杨夹高防,北风暮飕飕。随逢长老问,会言是邗沟。
相传开凿初,民劳天为愁。至今浊河底,时见白髑髅。
陆通梁宋郊,水漕荆吴舟。渠成万世利,虑始难为谋。
至今南北交,此土为名州。飞阁跨通波,张幄如云浮。
忆昨少年日,宝马珊瑚钩。经过剧辛辈,结托金张俦。
醉月琼花观,征歌明月楼。罗绮朝还暮,笙竽春复秋。
繁华逐逝水,一往不可留。向来歌舞地,茫然狐兔丘。
家老无儿孙,杖棰驱羊牛。少小心尚尔,不知今白头。
欲从乱离说,恐子增离忧。长揖分袂去,零泪如丝流。
溪翁捣冰时,寒甚龟手絮。千金售词客,妙语零唾雾。
回看乌丝栏,一嫡轻百庶。长供虿尾落,肯受蝇头污。
今朝持赠君,真似翼傅虎。应缘未给札,欲草子虚赋。
他年五十万,渠复愿邻富。行看醉帖来,家不设寒具。
娄有史君子,分甘草泽居。昔曾青城游,袖秘玉函书。
质性既厚朴,幼怀乡曲誉。牵牛朝出耕,萧艾手自锄。
野藿香可美,篱鞠味堪菹。吾友大黄君,一病半夏馀。
维子多远志,从容驾轩车。剖决明表里,调剂气旋苏。
愧乏明珠报,长歌酒频酾。征鸿行当归,微阳起石渠。
相思子不见,扳桂下庭除。
淡宕试镫风,历乱催花鼓。盼春春已来,淑气盎亭午。
南荣坐故人,清襟散蘅杜。瓶卉香细浮,幽禽屡窥户。
对此景物和,欢言酌芳醑。笋韭愧粗供,厨乏络秀女。
笑语粲烛花,暖意尊前煦。惟兹文字交,便拟醉乡侣。
中覆暗自欣,战拇纷难数。百斛亦何辞,独醒真徒苦。
婵娟月满帘,掩映色殊妩。工巷联臂歌,往来同织组。
试教影吟三,未许更催五。狂思买良宵,那辨金如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