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未被录取。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猜你喜欢
恻恻笙竽万籁风。阳关叠遍酒尊空。相逢草草别匆匆。
满眼泪珠和雨洒,一襟愁绪抵秋浓。相思今夜五云东。
九派迢迢九月残,舟人相语且相宽。村逢好处嫌风便,
酒到醒来觉夜寒。蓼渚白波喧夏口,柿园红叶忆长安。
季鹰可是思鲈鲙,引退知时自古难。

篝火宵深兴转浓,可怜潭水断来踪。祇疑终有蛟龙护,玉室金堂未许逢。

今日为何日,风雨春寒痴。
吾心方恻恻,门外剥啄谁。
谓我欲见兄,迎面三吁嘻。
出语复梗塞,书担行有期。
岂不怀室家,将以疗我饥。
平生手足谊,奈何忽违离。
执手因与言,吾道其果非。
达则仕行志,穷则为人师。
去家二舍近,非是天一涯。
行矣汝其勉,第问归何时。
久而挽首答,身如马受羁。
去住不在我,此况谁得知。
吾年七十四,疾病常乘衰。
汝年亦五十,半发成雪丝。
年事俱至此,时光去如飞。
紫荆次第花,鸣雁□相归。
触目成感慨,赠别难为辞。
但闻主人贤,安心免相思。
明朝溪亭酒,为我酌一卮。
子猷雅爱此君深,清白传家直至今。
有似致身怜劲节,更应待物并虚心。
闲来点笔书新粉,醉后移床傍细阴。
分到渭川青玉种,严公宅里许同吟。

织落毛兮为衣。溪谷香窱迂威。骏狼荐暖长晖。弄彻梅轸兰徽。

看舞素雪朔霏。

丝丝脆柳。袅破淡烟依旧。向落日秋山影里,还喜花枝未瘦。

苦雨重阳挨过了,亏耐到、小春时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

生受,新寒浸骨,病来还又。可是我、双卿薄倖,撇你黄昏静后。

月冷阑干人不寐,镇几夜、未松金扣。枉辜却、开向贫家,愁处欲浇无酒。

诗篇闲澹是传家,久客南中兴复嘉。双眼未堪留俗物,一杯惟有对篱花。

原泉有本养渊渟,更似端人见底清。竹色山光朝暮在,当知涵碧不虚名。

女甥携抱远相从,骨肉情深反负公。南郑江头三尺冢,夕阳衰草万山中。

一目江天万里开,世间那有更高台。烟云缥缈千山迥,岛屿萦回二水来。

爽气直疑侵斗汉,仙风应觉到樽罍。南州已见澄清日,大笔聊从赋早梅。

悬崖忽撒手,寂历道心生。一榻低眉坐,诸天合掌迎。

风箫来梵呗,仙磬识禽声。月印千潭水,分明澈底清。

默坐非关闷,凝情只在诗。庭闲花落后,山静月明时。
答客言多简,寻僧步稍迟。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沧海成田艮岳荒,谁能行役不彷徨。
青城北狩隔万里,花石南来宝几纲。
土暗尘昏天水碧,风轻雨过女真黄。
无人可语宣和事,九些陈留酹一觞。

满船明月浸虚空,荡漾清光一望同。

半世行藏浑是梦,十年尘事只如风。参差草色迷蓑艇,狼藉蘋花上钓筒。

添得五湖多少恨,夕阳江上正飞鸿。

水浅舟胶日半斜,扣舷闲望似天涯。烟深竹坞鸠呼雨,潮落芦根蟹聚沙。

愁绪萦缠同蔓草,年华衰谢感残花。剧怜弱女常同泊,相对蓬窗数晚鸦。

久困南辕许乞休,编芦架屋小于舟。连朝细雨檐头注,搅得春愁万斛流。

黄叶珠宫闭,斜阳宝阁开。天形远林尽,山色大荒来。

䆉稏千村获,箖箊一院栽。此间容笑口,应醉菊花杯。

涪翁西行五十一,我今五十学随缘。风中鸿雁重来集,过眼江山九百年。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