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作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作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庚午重九:即元祐五年(1090)九月初九。用前韵:指用《己巳重九和苏坚》一词的韵脚。
悲愁:悲叹秋天来临。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羽年此会知谁健。”
海甸:近海地区。南齐孔德璋(稚珐)《北山移文》:“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此处指郊外。
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圆觉经》:“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又“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言说。”
横汾: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作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兰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
作雪:此指作色的浪花。别本作“作云”。

赏析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为房瑁死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现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横汾”、“兰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作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是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此诗笔力雄健,表现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中流,与群臣饮宴的欢乐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作云飞乱。空有年年雁”。这两句用汉武帝《秋风辞》首二句:“秋风起兮作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及唐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而略有变化,流露出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作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创作背景

  元祐五年(1090)重九日作,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一个叫苏坚,字伯固,泉州人。苏试治理西湖,他出力很大。两人情谊甚笃,唱和颇多。元祐四年(1089)重九苏坚作有《点绛唇》词,苏轼和有《己巳重九和苏坚》,元祐五年又用元祐四年韵脚和了这首词。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余。②
江上空徘徊,天边迷处所。③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天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⑤

平生不能棋,遇棋亦辄喜。从来号万户,知生不救死。

多见国手说,得先乃妙理。更有末后著,此著知者几。

西湖野僧夸藏冰,半年化作真水精。
南湖诗人笑渠拙,不如侬家解乾雪。
藏冰窨子山之幽,鑱透九地山鬼愁。
侬家藏雪有妙手,分明晒在翡翠楼。
向来巽二拉滕六,玉妃夜投玉川屋。
剪水作花吹朔风,揉云为粉散寒空。
醉挥两袖拂银汉,梢头万斛冷不融。
琼田挈月拾翠羽,砌成重楼天半许。
盘作青蚊吐绿雾,乱飘六出薰沉炷。
人间雪脆那可藏,天上雪落何曾香。
三月尽头四月首,南湖香雪今谁有。
分似诚斋老诗叟,碎挼玉花泛春酒,
一饮一石更五斗。
天公富万有,盈宇何充充。
秋风一摇落,所得缘手空。
忽於臞悴中,睹此寒露丛。
天然真富贵,送尽人间穷。
雅传与骚经,凡卉亦见容。
胡为抱昭质,一盼独未蒙。
或讶木末褰,或比水间红。
至近前上处,至明日方中。
硕人亦俣俣,於此犹不逢。
莫我知矣夫,伫立看秋风。

相携过溪桥,宛转入村径。门巷既萧閒,庭户岚光凝。

小斋幽且清,梅竹翠交映。閒抽架上编,疑义互相證。

楸枰聊角奕,唐突叨屡胜。欢情既巳洽,冷语皆可听。

饮啖颇适意,朋俦竞呼应。宾主虽颓然,缥缈发馀兴。

取道丛竹边,扶筇陟危磴。

秦皇巡海右,汉武幸关东。
昔怅千秋迹,今看万乘雄。
期门陈后苑,清道出离宫。
雾绕旄头黑,尘翻豹尾红。
天营屯斗极,御气下云中。
射兽阏支雪,焚山瀚海风。
系缨驱杂虏,载笔扈群公。
此日燕然石,长刊北狩功。
孤驿萧条风雨夜,夜深窗竹动秋声。
离魂无睡难成梦,却绕长廊独自行。

水暖凫鹥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

海上干戈百战中,孤舟夜夜泣英雄。八千里外边尘合,三百年来宋历终。

厓岭被俘真仓卒,燕山就义太从容。西风吹雨过柴市,独向祠前抚翠松。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养拙久拚藏姓氏,致身安事巧文章。
汉庭卿相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老眼犹明,着书未了余生债。客来休怪。淡饭黄斋菜。踏雪观梅,清兴依然在。南门外。夜来寻载。扶醉驮驴背。
微云拂斜月,万籁声沈。凉露暗坠桐阴。蛾眉乞得天孙巧,愔愔楼上穿针。佳期鹊相误,到年时此夕,欢浅愁深。人间儿女,说风流,直到如今。河汉几曾风浪,因景物牵情,自是人心。长记秋庭往事,钿花翦翠,钗股分金。道人无著,正萧然、竹枕綀衾。梦回时,天淡星稀,闲弄一曲瑶琴。

秋水镜台隍,孤洲入淼茫。地如方丈好,山接会稽长。

紫蔓林中合,红莲叶底香。何人酒船里,似是贺知章。

读书深柳巷,幽意乐如何。地僻心逾远,林香得句多。

疏帘低卷。每看妆台匀素面。怕记从前。旧事凄迷梦似烟。

相思一盒。临别盈盈持赠物。玉手亲封。犹带脂痕与唾绒。

家国三千里,中宵算去程。困才成蝶梦,行不待鸡鸣。
马首摇残月,鸦群起古城。发来经几堠,村寺远钟声。
禅居秋草晚,萧索异前时。莲幕青云贵,翱翔绝后期。
藓房柽架掩,山砌石盆欹。剑戟晨趋静,笙歌夜散迟。
谷寒霜狖静,林晚磬虫悲。惠远烟霞在,方平杖履随。
骨清须贵达,神重有威仪。万卒千蹄马,横鞭从信骑。

画省才华有数人,东皋心不在风尘。啸登每羡陶元亮,取号真同戴叔伦。

淮海云烟千里梦,长安岁月几回春。凭谁写出山中趣,手把书看白氎巾。

选得名花,赛瑶圃、玉苗珠萼。关心处、雀钗亲递,鸾书手削。

彩凤初翔金锁影,乌龙正碍银屏脚。笑游仙、须解制罡风,何曾学。

宵脱卸,朝梳掠。钗钏响,频听著。奈旧条香律,新章花约。

离合神光亲复远,虚凉月路前还却。念荼蘼、不是命迟开,东风弱。

樗散真同不材木,偃蹇名场容我独。早看同辈上青霄,转悔当年堕尘俗。

譬如周道压平坦,偏向崎岖历崖谷。宦游倏逾三十载,归去都无数椽屋。

书帖有时临《乞米》,骨相本来非食肉。侧闻东南夷患剧,国家兵力苦不足。

老弱充数应徵调,载胥及溺何能淑。市井恶少备宿卫,江湖游士任心腹。

解散纷纷竞弃甲,摧陷往往成破竹。可怜濒海十万户,奔窜呼号惨满目。

楼船连岁扰闽广,羽檄至今疲楚蜀。一官未补命磨蝎,四海安归身立鹄。

贾谊土书忧汉室,杜甫吞声哭江曲。几时藉手报升平,尽扫欃枪息蛮触。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